導語:陶亨咸,機械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機械工程技術領導工作
陶亨咸,機械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機械工程技術領導工作。主持推行機電產品三階段設計程序,倡導設計與工藝相結合。領導了重大技術裝備的研制。積極推動無損檢測、失效分析、摩擦學技術、設計方法學等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為機械工業的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作出了貢獻。
陶亨咸,1914年8月31日生于原直隸省天津市。
原籍浙江紹興。祖父是清末進士,在清政府和民國時期北洋政府的財政部任過職。其父陶元燾早年留學日本,攻讀土木工程。回國后曾任津浦鐵路局考工課課員、濟南市工務局科長,當過家庭教師。他兄弟姐妹七人都是工程技術人員,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陶亨咸1933年畢業于天津南開中學。同年考入上海同濟大學,第一年補習德文,一年后轉入工學院機械系。
他入學后閱讀了大量進步報刊,接受新思想。在工廠勞動實習時廣泛與工人接觸,了解社會。1935年“一二·九”學生運動暴發前后,同濟大學也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并開展了驅逐國民黨C、C派的反動校長翁元龍的斗爭。他擔任了同濟大學學生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在學生會內,一方面參與組織學生運動,一方面還和學生會內部的右派學生進行斗爭。他參加了1936年12月24日上海市學生大示威,以后加入了上海市學生救國會,投身于抗日反蔣的救亡運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同濟大學遷校離開上海,他參加了同濟大學戰時服務團負責宣傳工作,活躍在街頭和傷員中。1938年同濟大學又一次掀起驅逐反動校長翁元龍的學潮,他被選入學生代表大會主席團領導這一斗爭,為此,學校當局決定開除他的學籍。進步學生組織罷課抗議學校這一無理決定,并去武漢向國民政府教育部提出抗議,學校當局在校內外的壓力下不得不宣布撤銷開除他的決定,不久翁元龍也被撤去校長職務。
1939年他從同濟大學畢業后到江西大庾鎢業管理處修造廠任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務課代課長。1941年調到蘭州甘肅機器廠任助理工程師、副工程師。1942年在蘭州加入中國工程師學會。1945年到美國學習機床制造及熱處理、鑄造、機械加工等技術和自行車的生產工藝。1947年回國后曾任中央機器公司工程師,上海機器廠和昆明機器廠副廠長。在此期間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昆明解放前夕,他組織工人護廠,為迎接昆明的解放作出了貢獻。1949年7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昆明解放后參加了云南機器廠的接管工作。曾任云南省工業廳計劃科科長兼技術科科長,兼任過昆明機床廠(即云南機器廠)廠長。1953年調至第一機械工業部,先后擔任過一機部技術司設計科科長、設計處處長、總設計師、技術司副司長、司長、儀表局副局長。1980年后任一機部總工程師、副部長兼總工程師,機械工業部總工師和部技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陶亨咸,機械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機械工程技術領導工作。主持推行機電產品三階段設計程序,倡導設計與工藝相結合。領導了重大技術裝備的研制。積極推動無損檢測、失效分析、摩擦學技術、設計方法學等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為機械工業的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作出了貢獻。
陶亨咸,1914年8月31日生于原直隸省天津市。
原籍浙江紹興。祖父是清末進士,在清政府和民國時期北洋政府的財政部任過職。其父陶元燾早年留學日本,攻讀土木工程。回國后曾任津浦鐵路局考工課課員、濟南市工務局科長,當過家庭教師。他兄弟姐妹七人都是工程技術人員,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陶亨咸1933年畢業于天津南開中學。同年考入上海同濟大學,第一年補習德文,一年后轉入工學院機械系。
他入學后閱讀了大量進步報刊,接受新思想。在工廠勞動實習時廣泛與工人接觸,了解社會。1935年“一二·九”學生運動暴發前后,同濟大學也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并開展了驅逐國民黨C、C派的反動校長翁元龍的斗爭。他擔任了同濟大學學生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在學生會內,一方面參與組織學生運動,一方面還和學生會內部的右派學生進行斗爭。他參加了1936年12月24日上海市學生大示威,以后加入了上海市學生救國會,投身于抗日反蔣的救亡運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同濟大學遷校離開上海,他參加了同濟大學戰時服務團負責宣傳工作,活躍在街頭和傷員中。1938年同濟大學又一次掀起驅逐反動校長翁元龍的學潮,他被選入學生代表大會主席團領導這一斗爭,為此,學校當局決定開除他的學籍。進步學生組織罷課抗議學校這一無理決定,并去武漢向國民政府教育部提出抗議,學校當局在校內外的壓力下不得不宣布撤銷開除他的決定,不久翁元龍也被撤去校長職務。
1939年他從同濟大學畢業后到江西大庾鎢業管理處修造廠任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務課代課長。1941年調到蘭州甘肅機器廠任助理工程師、副工程師。1942年在蘭州加入中國工程師學會。1945年到美國學習機床制造及熱處理、鑄造、機械加工等技術和自行車的生產工藝。1947年回國后曾任中央機器公司工程師,上海機器廠和昆明機器廠副廠長。在此期間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昆明解放前夕,他組織工人護廠,為迎接昆明的解放作出了貢獻。1949年7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昆明解放后參加了云南機器廠的接管工作。曾任云南省工業廳計劃科科長兼技術科科長,兼任過昆明機床廠(即云南機器廠)廠長。1953年調至第一機械工業部,先后擔任過一機部技術司設計科科長、設計處處長、總設計師、技術司副司長、司長、儀表局副局長。1980年后任一機部總工程師、副部長兼總工程師,機械工業部總工師和部技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他還參加了我國《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第二個五年計劃機械產品規劃和機械工業技術革新規劃等機械工業重大發展規劃的制定工作。他參與領導了我國年產50萬噸無縫鋼管軋機等重大技術裝備的研制,為提高我國機械工業制造技術及重大技術裝備的國產化水平作了大量工作。
陶亨咸一貫重視標準化工作,主張積極采用國際標準(ISO)及國外先進標準,齒輪精度標準就是在他的極力堅持下而采用ISO標準的。他組織翻譯了一整套技術先進的《聯邦德國技術準則》,對我國機械工業標準化工作的發展起了積極推動作用。在他的領導下組織編寫了第一批《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指導性技術文件》。
他積極提倡應用國際先進技術,以提高我國產品技術水平。早在1964年帶隊赴日本訪問考察后,就提出成套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以加速工業發展的建議。一機部采納了這一建議。從日本引進技術和設備建成了榆次液壓件廠和中原量儀廠。他最早組織推廣了有限元法、價值工程的應用,推動了我國無損檢測技術和摩擦學技術的發展。為了改變機械工業科學研究機構重產品設計,輕試驗研究的偏向,他積極主張建立行業試驗基地,以利于培養人才和加速發展機械工業。他主持成立了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無損檢測專業學會和摩擦學專業學會等學術組織。推動并組織了斷裂力學、失效分析和設計方法學的研究工作和這些方面的學術活動。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通過國際學術交流從德國引進了國際無損檢測委員會和聯邦德國先進的無損檢測人員培訓及資格鑒定方法。建立了我國機械工業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無損檢測人員培訓和技術鑒定體系,這項工作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無損檢測技術的發展,并導致與德國無損檢測學會建立了無損檢測人員資格互任協議。他重視工程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1983年領導創辦了我國第一所理工科工程師繼續工程教育基地——機械工程師進修大學,并任校長。1983年領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專業學會與聯邦德國焊接學會簽訂了技術合作協議和合作建立我國機械工業焊接培訓中心的備忘錄,從而建成了我國第一個應用現代先進焊接工藝和先進培訓方法培訓焊接人員的哈爾濱焊接培訓中心。這對提高我國金屬焊接技術和產品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他熱情支持科技發明創造,關心中青年科技人員的成長。從學術上指導,從工作上支持了“二輥斜軋穿孔機斜軋曲線和復合曲線”、“齒輪整體誤差測量新技術”、“弧線、擺線齒輪銑齒機”等四個項目的科學研究,這些項目先后分別獲得了國家發明一等獎和二等獎。重視發揮科技人員的集體智慧,在他的主持下為寶山鋼鐵總廠二期工程國內設備的制造等工程所提出的決策咨詢建議,均被有關部門所采納。
他還參加了我國《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第二個五年計劃機械產品規劃和機械工業技術革新規劃等機械工業重大發展規劃的制定工作。他參與領導了我國年產50萬噸無縫鋼管軋機等重大技術裝備的研制,為提高我國機械工業制造技術及重大技術裝備的國產化水平作了大量工作。
陶亨咸一貫重視標準化工作,主張積極采用國際標準(ISO)及國外先進標準,齒輪精度標準就是在他的極力堅持下而采用ISO標準的。他組織翻譯了一整套技術先進的《聯邦德國技術準則》,對我國機械工業標準化工作的發展起了積極推動作用。在他的領導下組織編寫了第一批《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指導性技術文件》。
他積極提倡應用國際先進技術,以提高我國產品技術水平。早在1964年帶隊赴日本訪問考察后,就提出成套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以加速工業發展的建議。一機部采納了這一建議。從日本引進技術和設備建成了榆次液壓件廠和中原量儀廠。他最早組織推廣了有限元法、價值工程的應用,推動了我國無損檢測技術和摩擦學技術的發展。為了改變機械工業科學研究機構重產品設計,輕試驗研究的偏向,他積極主張建立行業試驗基地,以利于培養人才和加速發展機械工業。他主持成立了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無損檢測專業學會和摩擦學專業學會等學術組織。推動并組織了斷裂力學、失效分析和設計方法學的研究工作和這些方面的學術活動。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通過國際學術交流從德國引進了國際無損檢測委員會和聯邦德國先進的無損檢測人員培訓及資格鑒定方法。建立了我國機械工業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無損檢測人員培訓和技術鑒定體系,這項工作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無損檢測技術的發展,并導致與德國無損檢測學會建立了無損檢測人員資格互任協議。他重視工程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1983年領導創辦了我國第一所理工科工程師繼續工程教育基地——機械工程師進修大學,并任校長。1983年領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專業學會與聯邦德國焊接學會簽訂了技術合作協議和合作建立我國機械工業焊接培訓中心的備忘錄,從而建成了我國第一個應用現代先進焊接工藝和先進培訓方法培訓焊接人員的哈爾濱焊接培訓中心。這對提高我國金屬焊接技術和產品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他熱情支持科技發明創造,關心中青年科技人員的成長。從學術上指導,從工作上支持了“二輥斜軋穿孔機斜軋曲線和復合曲線”、“齒輪整體誤差測量新技術”、“弧線、擺線齒輪銑齒機”等四個項目的科學研究,這些項目先后分別獲得了國家發明一等獎和二等獎。重視發揮科技人員的集體智慧,在他的主持下為寶山鋼鐵總廠二期工程國內設備的制造等工程所提出的決策咨詢建議,均被有關部門所采納。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下一篇:
?
機械行業需要“好鋼”—訪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
蔡惟慈告訴記者,“十一五”及2020年前機械工業年均增速仍將在12%至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