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這四個由工信部牽頭制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將在“十二五”綱要通過后,加速制定,將在年內出臺。其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最有可能率先出臺。新能源汽車的腳步正在加快,新能源汽車距離我們的生活已經越來越近。
公交先行新能源車走進生活
自2009年1月我國開始啟動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輛”的推廣工程,計劃主要通過提供財政補貼形式,用3年左右的時間,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范運行,力爭使全國新能源汽車的運營規模到2012年占到汽車市場份額的10%。截至日前,覆蓋城市已經由北京、上海、重慶等13個城市擴大到25個,沈陽也位列其中。
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上海申沃客車公司使得大量申沃新能源客車在世博園區提供客運服務。而與此同時,在世博園區外圍,包括安凱寶斯通純電動旅游客車在內的新能源客車也馬不停蹄的運送著各地游客和上海市民。此次,堪稱一次國內新能源客車的集體大亮相。
目前,作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沈陽市已經編制了《沈陽市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并遞交國家四部委,等待批復。《方案》中提到,沈陽將進行充電(或者換電)基礎設施等配套建設,推廣新能源汽車,2年內沈陽將新增新能源車共1100輛(公交車600輛,出租車400輛,公務車100輛)。依照《方案》,年底前沈陽市民在出行時,就將享受到新能源汽車的服務了。
私車落后新能源車蹣跚前行
與公交相比,私家車的推進就略顯蹣跚了。同公交車的政府投資購買,可能具有更多的政策導向性不同,人們購買私家車的時候會算細賬。而且,即使拋開價格、使用費用不談,“第一個吃螃蟹”也同樣需要不小的勇氣。
在2009年開始,相關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則開始集中、密集出臺。各項政策涵蓋了汽車產業規劃、試點城市推廣、私人購車補貼、新能源汽車產業扶持等多個方面,應該說,國家正在不遺余力的支持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但與此同時,電動車在采用充電還是換電模式上依舊爭執不休,相關配套的充(換)電站建設,依舊略顯緩慢。有媒體報道,上海市政府正初步計劃建設7-10座以上的充(放)電站、約400個充電樁等配套基礎設施。
2012年,上海計劃建成支持2萬輛左右電動汽車的基礎設施體系。而與之對應的是,倫敦計劃在2011年春季推出電動車充電網。到2013年,該充電網將提供1300處公共充電點;雷諾汽車正在與法國連鎖超市E Leclerc進行合作,計劃在超市停車場建立充電站,雙方計劃到2011年在50家E Leclerc超市的停車場建充電站,并將這一數字在2012年提高至150家,在2015年提高至500家;通用則擬在美國密歇根州建造5300個電動車快速充電站;而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宣布,將帶頭參與有關的基礎建設,2011在首都圈先建200多個充電站,到了三年后增加到1000個以上等等。
當然,這還不包括國內同歐美國家不同的居住模式,家庭自行充電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不現實的。私家車不比公交的集中停放管理,沒有充足的充(換電)設施配套,誰敢開著新能源車上路呢?
此外,單就沈陽市來看,2010年6月發布的《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并未涵蓋沈陽市。高高在上的價格成了消費者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同時,即使想要購買新能源汽車,目前在沈陽市內,能夠買到的新能源汽車也屬鳳毛麟角,少之又少。加之缺乏充(換)電站的設施配套,只有能夠靠汽油機自行充電的混合動力車型才能上路跑跑,純電動車根本無從談起。
因此,期待新能源汽車成為私家車的主流車型,仍需不少的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