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追求“低碳”,以及跟風式的發展新能源,甚至是極具“作秀”式的搞低碳城市樣本,都可能背離原本低碳的宗旨。因為低碳不是隨便說說,隨便做做,而是應該有計劃地、合乎現實地一步步推進。
剛剛過去的2010年,“低碳”一詞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顯得格外亮眼。“低碳”二字從一開始未被人們了解,到后來成了很多人的一種行動理念,它逐漸向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更深層次走去。對于企業而言,低碳概念在行業的改造升級中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新的大門。
2010年初,金融海嘯尚未退去,經濟復蘇仍待穩固,發展低碳經濟正成為世界各國尋求經濟復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我國近年來大力支持低碳經濟發展,從宏觀政策指導到銀行信貸支持,從地方發展戰略到民眾生活方式,低碳概念正在向各個層面滲透。業內人士指出,低碳經濟有望成為經濟復蘇和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然而,低碳概念在推進經濟在更新更廣泛的領域發展的同時,也開始出現一些新的問題。比如2010年下半年很多地方為了完成節能減排的低碳目標,盲目地拉閘限電,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實現當初設定的目標。同時,新能源領域的不斷“低碳化”,使得很多類似風能這樣的新能源投資大,效能低,入不敷出,產能過剩,多少行業不是“為低碳而低碳”呢?
低碳概念在“燃燒”
過去的一年,低碳概念的熱潮在中國各地翻滾著。低碳經濟發展的規劃不僅停留在中央層面,各地方也一直積極探索。例如,在廣東,去年5月啟動了“廣東省發展低碳經濟路線圖及促進政策研究”項目,深圳被列為試點城市;在上海,在住建部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聯合推動之下,上海成為首批試水低碳化發展的城市,在位于崇明島的東灘,上海正在建設世界上第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在東北,重工業城市吉林去年8月成為國家發改委批準的第一個低碳經濟試點示范城市;在湖南,長沙在“長株潭”地區開展低碳經濟城市試點和低碳社區試點。
從全國的總體規劃上來看,在2010年,我國一直堅持積極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做好政策指導和試點示范,繼續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同時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
此外,在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促進旅游等服務業方面的發展也很顯著。在調整能源結構上,政府大力發展核電、太陽能、風電等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同時,政府也很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出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和資源綜合利用的相關政策,編制全國總體規劃,建立評價指標和統計制度。
在金融領域,不僅宏觀政策將低碳經濟的發展放在重要位置,信貸結構亦不斷向“低碳”概念傾斜。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曾表示,中國銀行[3.27 -0.30%]業應在低碳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積極作用,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內地經濟結構向“低碳”轉型過程中,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扮演好兩個角色。一是成為低碳理念推廣的踐行者,探討建立節能環保金融長效機制,從業務流程與規則上把好項目關和懲罰關;二是要成為低碳經濟的創新者,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開展綠色信貸及其它低碳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
低碳啟動的機會
提到低碳,人們第一想到的就是節能減排、環保等話題。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認為,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帶來的環境問題已不斷為人類所認識,其中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全球氣候變化,是不爭的事實。通過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量以應對氣候變化,成為世界各國共識。在這個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發展”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也應運而生。現在低碳經濟已被看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發達國家經濟轉型的方向,也是發展中國家應遵循的可持續發展途徑。
當前,我國正處于加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對資源尤其是能源礦產資源的消耗仍有較大增長空間,資源供給與經濟發展需要間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環境保護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要實現社會經濟的各項發展目標,解決目前存在的環境和發展矛盾,走低碳經濟道路是最佳選擇,這不僅可以實現溫室氣體減排,也可以促進環保,改善人民生存環境。
隨著經濟發展對環境保護越來越有要求,相關的行業領域也隨之不斷更新,而這帶來了更多的調整發展空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曾預測,在減排、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上的位置由加工制造環節伸向兩端,在服務業及高端技術產業方面需求增大。
比如在新能源發展領域,拿電力行業來說,在未來的十幾年,產業調整的結果可能將是火電降至44.6%,同時太陽能提高10倍。這意味著,以火力發電為主要盈利方式的國內發電企業未來將面臨經營模式的重大改革。而與低碳經濟相關聯的新能源代表核電,裝機上升到9.4%,其他新能源諸如風電、氣電等,裝機上升到4.7%。
資料顯示,技術比較成熟的風電、核電、太陽能發電將成為新能源的先鋒產業,到2020年,新能源整體發電占電力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15%,而太陽能發電容量將從現在的200萬千瓦發展至2000萬千瓦,提高10倍。
在服務業領域,低碳依然成就了很多發展機會。如果想要達到低碳減排的目標,國家除了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外,一定會加大對服務業的支持力度。有專家表示,“減排大背景下,國家肯定會出重拳對三大產業進行調整以適合低碳經濟,而服務業將首當其沖成為受益最大的行業。”
此外,有不少專家認為,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中國在全球產業鏈里的地位也將發生改變,由原來的“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這個過程中必然會向兩端的產業鏈延伸,一個是服務業,另一個是高端技術產業,這有望成為中國經濟在未來的新熱點。
隨著低碳概念在不斷發酵,很多企業在升級轉型中也開始面臨資金短缺問題,相應地,銀行的信貸業務也開始增多。這不僅僅是銀行本身業務的推進,更多給傳統高能耗企業提供了機會。
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有關專家表示,目前高耗能行業在國內市場涉及企業眾多,如何合理安排高耗能行業,必須從制度上進一步完善碳交易機制,盡快推出碳交易市場,尤其對中小型高耗能企業來說,發展節能減排項目會遇到資金問題。要解決好中小企業參與低碳經濟發展項目的成本問題,政府需要發揮主導作用,建立碳交易平臺提供企業融資機會。
“低碳風光”不是無限美
在2010年下半年,媒體紛紛斥責“拉閘限電”的行為。原因就是很多地方面臨長期累積下來的節能減排任務壓力巨大,為了實現數字目標而近于瘋狂地想辦法、找路子。所以才出現了極端做法——拉閘限電,這樣的行為在很多人看來無異于為低碳目標而“走火入魔”。
同樣地,為低碳而低碳的還有新能源領域。許多企業發現了新能源的發展機會,轉戰到這個領域來,新設備、新項目紛紛上馬。于是不管是剛剛成立的新公司,還是半路出家的老企業,都把視線瞄準到了新能源及與之相關的各種項目上。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些新項目的“扎堆”,產能過剩的憂慮、新能源悖論的提法等都成了新能源發展之路上的一個個警示標語。
于是,當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唱好“低碳經濟”的時候,也得適當地唱點衰。低碳概念引發的“為低碳而低碳”的實例層出不窮,而事實上,我國正處于產業轉型期,很多行業并非可以直接“低碳化”處理。
在這一方面,吳曉青就曾指出,對我國而言,短期內難以擺脫經濟快速發展對資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賴,跨越資源、能源瓶頸約束是主要難題。由于缺乏有效激勵機制,低碳技術發展必將面臨諸多障礙。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我國向低碳發展模式轉變的長期制約因素,能源資源大量消耗不可避免,總體技術水平落后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嚴重阻礙。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環境保護將成為衡量經濟發展效率的一條愈發重要的指標。研究報告顯示,在2009年的時候,世界各國政府對清潔能源的投資就已經超過了1600多億美元,其中中國以300多億美元躍居榜首。未來的二三十年,中國有望成為清潔技術產業的有力推動者和領導者,中國的清潔技術企業應抓住這樣的歷史機遇期。
然而,正是看到這樣的發展機遇,盲目追求“低碳”以及跟風式的發展新能源,甚至是極具“作秀”式的搞低碳城市樣本,都可能背離原本低碳的宗旨。因為低碳不是隨便說說、隨便做做,而是應該有計劃地、合乎現實地一步步推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的有關專家認為,中國現有的低碳城市建設總體上是自發性的、零散性的、嘗試性的,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低碳城市發展方向。發改委確定的五省八市試點也都是依據各自的特點尋找發展切入口,在人均排放監測體系,所制定的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措施以及引導低碳消費等方面仍處于摸索階段。
在低碳經濟的轉型中,城市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體,是以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作為主要的支撐點的。目前各大城市都有愿望把實現低碳城市作為戰略目標,但是,在發展產業、控制排放、解決交通擁擠、垃圾圍堵和環境污染等方面,怎樣做才算是宜居宜業的城市,目前還都沒有形成一定的評價體系。
低碳經濟的發展,不僅僅依賴于企業,更依賴于普普通通的大眾百姓。低碳不是空談,不是某些人或某幾個企業的事,它是一種社會責任,一種發展態度。吳曉青指出,政府是低碳經濟的強力推動者和倡導者,通過廣泛的宣傳動員,進一步倡導更多的企業和公民開展綠色生產,綠色經營,綠色消費,實踐低碳生活方式,特別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等。
除此之外,作為一種發展理念,低碳經濟也需要有相關法律法規作為各行各業的指導依據。對此,全國人大環資委專家孫佑海曾指出,隨著國家正式提出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后,將修改節能法、循環經濟促進法、大氣污染防治法,今后多排放碳也要算是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