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工業自動化發展 PLC共性平臺不可或缺

時間:2010-10-0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工業自動控制技術路線呈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的趨勢。PLC應用范圍向中小型過程控制系統、近程維護服務系統、節能監控等領域擴展,在某些應用上取代了DCS。

  近幾十年,隨著ICT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工業自控系統和儀表儀器技術進步很快,呈微型化、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集成化等特點。

  一般認為,工業自動化有兩個主要領域:以過程(流體運動)控制技術支撐的流程自動化(PA)和以運動控制技術支撐的工廠自動化(FA或離散型生產自動化)。前者從傳統的模擬式回路儀表起步,綜合ICT控制技術,發展為分布式(或集散式)控制系統DCS。其高度的可靠性、方便的組態軟件、豐富的控制算法、開放的聯網能力等優點,成為計算機工業控制系統的主流,廣泛應用于大型、設備眾多、工況復雜的流程型裝備的自動控制,如大型化工廠、火電廠等。

  可編程控制器(PLC):以繼電器技術為基礎,綜合ICT技術,以程序化方式實現設備的電氣控制。PLC結構緊湊、響應快、現場環境適應性與可靠性好(耐振動、噪聲、灰塵、油污等)、抗干擾能力強、價格較低,是與DCS并駕齊驅的另一主流控制系統。

  工業自動控制技術路線呈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的趨勢。PLC應用范圍向中小型過程控制系統、近程維護服務系統、節能監控等領域擴展,在某些應用上取代了DCS。DCS也應用PLC與工控計算機聯合組網。總的趨勢是更加開放(細化分工合作)、標準化、產品化、集成化。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現場總線技術FCS迅速發展。這是安裝在生產現場的數字式智能化儀表與測控設備,與自動控制裝置或系統間的多點通信、全分散、開放式的底層控制網絡系統。

  世界工控行業經過幾十年的大浪淘沙,已形成少數跨國公司規模生產、瓜分全球市場的寡頭壟斷局面。原來的幾百個廠商目前只剩下幾十個,最著名者如西門子、ABB、HONEYWELL、三菱、菲尼克斯等,其工控產品均號稱兼具DCS/PLC/FCS功能,在質量、價格、售后服務方面已經贏得了市場信譽。

  工業信息化是電子通信技術(ICT)與先進制造技術融合的產物,是設備可控性、測控設備適用性及信息優化應用的綜合成果。自控系統和儀表儀器是現代工業裝備以及交通、能源、國防、重大公益設備等的神經中樞、運行中心和安全屏障,其功能是監測控制整個工藝流程和產品質量,保障工業重大裝備安全可靠運行和實現高效優化。

  所以,推進制造環節自動化,是提升我國工業競爭力的核心技術之一,是兩化融合的基礎。推進工控技術自主創新,掌握工控行業發展主導權,扭轉目前過分依賴國外技術和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是當前振興裝備工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不能回避的戰略任務。

  國產控制系統難以進入重大工程的關鍵、核心、主體裝備,這一市場的大部分仍被國外工控系統壟斷。工控發展滯后是中國工業大而不強的關鍵原因之一,也對產業安全和國家經濟安全帶來威脅。

  目前我國自主發展PLC工控系統,最需要的是形成一個具有較高通用性的工控系統平臺。

  我國的工控行業目前總體上處于弱勢地位,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10~15年的差距。行業情況可概括為:技術差距大、市場信任度低、外資強勢競爭等。

  (一)用于重大裝備的DCS取得重要進展,現場儀表和頂層系統薄弱。

  上世紀80年代,我國使用的DCS產品全部是國外產品,當時國家組織對進口成套重大裝備的自控系統進行技術消化,原機械、電力兩部協同攻關,率先在大型火電機組領域實現突破。目前自主研制的超臨界300~600MW火電機組主控DCS系統已裝機數十套、經受了多年運行檢驗。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中資企業脫穎而出,如北京和利時、浙大中控、新華中控等。上海自動化儀表、國電智深公司也在300~600MW機組主控DCS具備了相同能力。但由于工程應用能力、質量、聲譽等原因,這些產品的應用對象,除電力外,仍以中小工程項目為主,或用于大型工程項目的非主要部分,用量更大的大型石化工程主控系統尚未能進入。

  我國自控產業鏈的兩頭——底層的現場儀表(尤其是變送器和執行機構)、上層的綜合自動化軟件是最薄弱環節。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智能變送器只占國內市場的9%。頂層綜合控制軟件能力弱,一方面是因為工控企業對用戶的工藝特征理解不深刻,經驗積累不足,從而制約了頂層集成能力和快速進入細分市場的能力(工控企業受制于國家關于設計企業資質門檻的規定也是一方面原因)。用戶市場對本國工控技術/產品的不認同,制約了自主研發的工控產品實踐提高的機會。

  由于上述原因,國產控制系統難以進入重大工程的關鍵、核心、主體裝備,這一市場的大部分仍被國外工控系統壟斷。

  (二)用于廣大離散型工廠自動化的PLC系統,情況不容樂觀。

  當前PLC技術的應用范圍,涵蓋了除大型化工、電力企業之外的幾乎所有工業行業。但是,目前我國PLC應用市場,95%以上被外國產品占領,本國企業處于絕對劣勢。

  跨國公司的產品享受零部件進口免稅等政策優惠,本國廠商在家門口面對強勢國際競爭,毫無招架之力。

  (三)PLC系統難自立,行業研發平臺缺失。

  一是本國企業和機構,規模小、業務分散,形不成氣候。此類企業中,有些是原工業部門承擔行業共性技術的研究所或大學科研單位改制而來,如和利時、浙大中控、北京機械自動化研究所等

  二是到目前為止,我國企業尚未真正掌握FA工控的核心技術。本國PLC廠商技術都是架構在外國的控制技術上,主干基礎硬件幾乎全部由外國公司提供,基礎軟件也依賴進口。我國PLC廠商的業務,只是局限在運用進口硬件與基礎軟件,針對具體工藝控制的需求,運用ICT技術進行集成、做應用軟件。在系統的設計訣竅方面,在系統可靠性、產品質量(一致性、可靠性)、市場信譽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尚有較大差距。就是國內引為自豪的數控系統,情況也大體如此。

  三是作為科研型的工控企業,由于規模小和專業分散,缺乏國內統一標準的硬件和基礎軟件支撐,單打獨斗,形不成規模。

  四是受外資控制與擠壓,競爭能力差。我國一些企業曾經自主開發PLC硬件平臺,但產品剛有眉目,跨國公司立即降價。由于PLC系統是技術密集型的成熟產品,本國產品初次面世,性能與價格都缺乏競爭優勢。加上缺乏國家政策支持,在市場上根本無法立足,陷入了“市場信譽度低—缺乏實踐與改進機會—市場信譽進一步降低”的惡性循環。

  五是產學研結合的現實困境:國家工業管理機構多次變更,一些共性技術研究所改企業,原有的研究進程中斷,技術積累流失或老化。

  因為發展階段問題,我國目前比較重視可購買性差的、有戰略性強度以及拉動性較大的產業,如核電站、風電、太陽能、大飛機、汽車等,但是上述這些產業都少不了PLC,每一臺機器都是要一臺甚至多臺PLC來控制。

  控制系統應該是屬于第二層次,但是不等于其重要性也是第二層次。

  一個PLC通用平臺,無論是作為信息化產品、控制技術產品還是兩化融合的骨干產品,都應該被重點關注。遺憾的是,國家的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只有在基礎零部件的最后一句提到了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但是基礎零部件跟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關系并不大,技術的復雜性和非單一性比鑄件、鍛件等基礎零部件要強得多,將其歸入基礎零部件是不科學的。

  有些產品雖然成熟度大,但批量生產不容易,比如大飛機,可PLC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國外知名企業已經把批量化做得很完善了。然而,越是可以批量生產的東西,越是成熟,門檻也就越高,如果沒有國家的支持,中國的企業不可能具有實力和外國企業競爭。中國要打造的PLC平臺,應該是一個包括研發平臺、制造平臺和應用平臺的綜合型平臺。

  要解決PLC的根本問題,研發、制造、應用三個平臺缺一不可。這是一個大工程,可以分階段來完成,在一個五年計劃里很難全部實現。所以有必要列個項目,組織研究這個對國民經濟有重大意義的關鍵產品。在國家支撐下,建立研發、制造和應用平臺,而不單是應用平臺。至于怎么組織、組織誰還要進一步討論,但是首先要把它放對位置,這涉及到我們整個斷續流程工業的發展和做大做強問題,涉及到整個兩化融合是不是真正能夠在斷續流程的工業里真正地推廣下去。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