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觀念日漸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如何培養青少年對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認知度,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青少年低碳教育模式,也引起了社會有識之士的關注。7月28日到29日,首屆中國低碳教育論壇在江蘇省泰州市舉行,參會人員就此話題展開了熱烈的交流和互動。本報特編發專題報道,以饗讀者。
邁出低碳“元年”
中國須走自己的路
在我看來,2009年應該被定名為中國低碳發展的“元年”。標志有三件大事:先是胡錦濤主席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再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有關工作審議并原則通過(2009年8月12日); 隨后,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確定(2009年11月26日)。
理想的低碳經濟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碳生產力,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盡可能地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提高人類發展水平,同時兼顧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從而使社會經濟沿著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前進。發展低碳經濟的最終目標是提高人類發展水平和促進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應當在一個具體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基于特定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特定的能源資源稟賦、特定的科技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以及特定的社會意識程度和體制能力等因素,對低碳經濟做出定義,并最終確定低碳經濟發展目標。低碳經濟只能是這一戰略目標的催化劑、助推器。如果離開了以人為本這一出發點,那就偏離了經濟的本來含義。所以低碳經濟應當首先是一種改善民生、促進人類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
而中國要發展低碳經濟,應走自己的路。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進展?!痹谖铱磥?,我們要走出的“自己的路”可概括為:學習之路,研究之路,法治之路;漸進之路,創新之路,發展之路;生態文明之路,天人合一之路。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哥本哈根會議是一個新的起點,從這里出發,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將不斷向前。在中國,“低碳”已成為政府的責任、社會的責任,更是全民的責任。
低碳時代的
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
根據我們的研究,中國的低碳轉型大致需要經歷四個轉型期,從時間段上劃分大致可分為:籌劃期(2010年)、關鍵期(2010―2020年)、困難期(2020―2030年)和轉型期(2030―2050年)。目前就處于籌劃起步階段。在這一階段,國家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宏偉目標。根據權威預測,我國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到45億噸標煤。按照15%的目標,2020年非化石能源的消費量將達到45億×15%=6.75億噸標煤。
“低碳”這個觀念,我認為像現在提出的那些“少開一天車,少用一度電”之類的舉措對“低碳環保”雖然是有影響的,但事實上這種影響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是微不足道的,甚至可謂是杯水車薪。
低碳可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從宏觀來講,要做國家的低碳發展整體規劃。要制定一個宏觀戰略,首先要分析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來源;第二,要知道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是多少,有具體準確的數量數據;第三,了解溫室氣體同經濟發展的關系趨勢。因為經濟不斷發展,溫室氣體不斷排放,所以一定要控制排放量。“40%-45%”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但是可以轉化成為一個絕對的量。因為它可以根據經濟發展速度以及節能率等因素測算出排放量。
中國能源發展模式一直是建立在“高碳”基礎上的。作為實現低碳發展的重頭戲的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戰略, 在4月22日國家能源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確定了其發展方針:“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保護環境”。在我看來,這種多元發展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來源多元,煤、油、氣,核、水、風、光、生物質、地熱、海洋能等全面發展;二是技術路線多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事實上我們現在也已經有一些新能源的規劃。比如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上大壓小”,以及“超零界”。還有核能,也將“適度發展”改為“積極發展”。之前對核能的規劃是4千萬千瓦,這次也已經修訂為7千萬到8千萬千瓦。風能太陽能一直以來比較受重視,發展速度也比較快,當然也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并網和定價問題。生物質能缺少大手筆規劃,需要加強。像沼氣,沒有大量工業化利用,若是發展工業化沼氣,便可以代替天然氣,成為清潔能源。目前,我們國家確定了2020年目標,非化石能源要達到15%。從長遠來看,到2050年應該達到30%,實現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以及非化石能源“三分天下”的局面。希望這一天會更早到來。
低碳能源發展需靠科技制勝
在我國的能源結構體系中,如果從能源的含碳量來看,可分為高碳、低碳和無碳能源。而低碳能源的范疇應包括低碳和無碳能源。其中,無碳能源包括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地熱能和潮汐能。而低碳能源則包括石油和天然氣。
現階段,促進我國經濟社會低碳發展除了要大力發展上述低碳能源形式外(這項工作國家能源局一直在大力開展),還包括傳統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包括“上大壓小”,關停煤耗高、污染中的小火電機組,建設700℃ 超超臨界等大型高效燃煤發電機組,以及發展碳捕捉和封存技術(CCS)。除此之外,把抓好節能工作作為首先任務,“節能是最清潔的能源”,這種說法已漸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在一系列工作的穩步推進過程中,我國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能發展已經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新能源企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民營資本的積極參與,促進了新能源的快速發展。
從長遠看,解決能源低碳化問題,根本要靠科技進步。從目前來看,等待我們解決的前沿能源技術有:太陽能大規模低成本應用技術、快中子堆、可控核聚變、天然氣水合物和非糧生物燃料等。
經驗之一:通過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實施低碳教育
英國國家課程委員會主席格雷・漢姆認為,低碳教育在每個學生的課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關注并積極參與低碳生活實踐。這些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有效結合及教學設施的充分利用,不但激發了學生對低碳知識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從根本上激發了學生重新認識人類行為的主觀能動性。
經驗之二:推行低碳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
英國堅持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的生活和生存環境的原則,通過校外、戶外的綜合實踐活動進行低碳教育,增進學校與自然、社會的廣泛聯系與密切合作,引導學生綜合利用已有知識能動地探究自然,強化他們對低碳生活實際的領略與體驗,掌握低碳知識和技能,形成與環境和諧互動、友好相處的文明生活習慣。
經驗之三:堅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在英國的低碳教育中,并不強調學生死記硬背低碳知識和生態道德準則,而是尊重學生的態度和情感,通過學校和家長共同努力,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他們關心自然、熱愛自然、對自然負責的道德品性。家長配合學校使學生了解他們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培養個人責任感和對自己生存狀況的積極關注。
正如低碳經濟是一項新興的事業一樣,低碳教育也是一項新興的事業。我們要在充分借鑒包括英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立足中國實際,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便于操作、富有成效的低碳教育道路。
低碳發展的途徑選擇
現階段,低碳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低碳經濟建設是提高經濟質量的重要保障。實現低碳發展,可以實施的基本路徑有三種:傳統能源高效利用、新能源規?;煤吞贾泻团c綜合利用。
傳統能源高效利用是首選途徑。在這一點上,應堅持節能優先的原則,實施資源的無害化利用,杜絕資源的浪費。具體途徑在于實施結構調整和依靠技術進步。結構調整的范圍涉及產業、工業、產品和能源結構。而目前需要大力突破的技術則包括節能減排技術、新能源技術和碳捕獲技術。
可再生能源具有種類繁多、能量密度低、增量成本高等優勢,適宜規?;_發利用,也是低碳發展耐以利用的基本手段?,F階段,以水能、風能和太陽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形式的規模化開發都逐漸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果。需要指出的是,適宜大規模開發利用的能源形式還應包括生物質能、潮汐能和地熱能能容易被忽略的種類,它們都有產業化開發的空間。
除此之外,潔凈煤技術、核能和氫能的利用也逐漸被政府及企業提上發展日程。特別需要提出的是,氫能作為一種良好的非碳能源,目前也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低成本制氫與儲氫以及高效氫能利用方式目前需要突破的技術領域。最后,碳中和(碳源與碳匯間的平衡)及其資源化利用是低碳發展的優化方案。
從目前來看,全球能源供應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趨勢難以改變,而傳統的化石燃料利用方式導致二氧化碳的排放增長,政府提出的“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戰略決策,決定了低碳科技將成為未來長期舉世矚目的焦點,節能減排、替代燃料和固碳技術(碳捕獲與利用)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并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低碳發展提供實質性動力。
我認為,在實現低碳發展的過程中,低碳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低碳教育是能力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素質教育、能力培養和習慣養成等多種意義。除了應該采取課堂教學與實踐,以及培養學生養成低碳行為方式之外,低碳校園建設也應成為這種教育模式的重要內容。建設低碳校園,包括節約型校園、可再生能源示范校園和生態校園,需要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與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