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世博園區歐洲館區域,大多數人會被西班牙館所震撼,這座如“藤條籃子”般的建筑,其建筑材料是最環保、最傳統的,建筑手段卻是最先進、最先鋒的。據西班牙館總代表哈維爾?貢德介紹,藤條設計是建筑的一種趨勢,在防濕、防火方面都沒有問題。而且陽光透過藤條的縫隙,灑在展館的內部,大大降低了照明能耗。
節能環保這一理念在城市最佳實踐區的馬德里館也體現得淋漓盡致。“竹屋”和“空氣樹”這兩座特殊的建筑被復制到上海世博園區內,展現馬德里在社會住宅、可持續發展和再生能源使用方面的經驗。“竹屋”,是一座長方形建筑,竹質表皮的遮陽和通風功能將被充分利用,達到生態控溫的效果。“空氣樹”是一座十邊形的鋼結構建筑,緊挨“竹屋”而建,頂部安裝太陽能板,實現能源自給。
偌大的世博會上,總是有一些展館特別熱門,日本館就是其中之一。這座“紫蠶島”的誘人之處,不光在于它奇特的外形,更因為它集多種頂尖的節能環保技術于一體,而成為一個生命體,一個會呼吸的生命體:它可以吸收炙熱的陽光為自己提供能量,汲取雨水為自己降溫,并能保持“體內”的呼吸通暢。
那紫色的外衣,其實是一層紫色高透光性膜,能令紫蠶島吸收陽光,為自己提供能量。這個膜是雙層結構,中間充入空氣,形成氣枕。小氣枕里面還配有太陽能電池板,這樣一來,它們就如同樹葉一樣,能夠吸收太陽光,產生能量,成為整個日本館供電系統的一部分。
在日本館的零排放城市展段,參觀者走過地面的時候會發現自己成了一臺“發電機”,走在發電地板上,靠我們的體重和走動給地板帶來摩擦和重力,它能夠產生發電量,旁邊的燈泡就會亮起來。據說這種技術已經在東京地鐵站部分使用,看來離我們也不會太遠。
節能環保主題背后的要求是產業升級和高科技,蘊含著數以萬億的產業機會和市場機會。舉個例子,十一五規劃的十大工業節能工程的投資是6000個億。建筑節能目標要達到也需要投資6000個億,而為了達到非化石能源占比的目標,我國未來必須大規模發展,核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能等各類新能源,每年的投資預估也需要至少5000億人民幣。這還沒有包括產業鏈帶動后的市場價值。資本市場總是聞風而動,去年以來,以新能源為主題的機會就層出不窮,相關個股漲幅巨大。甚至有業界人士預言,“未來的藍籌股將在低碳和高科技行業中產生”。市場普遍認為,低碳經濟是一個資本市場必須長期關注的主題。
順應這種趨勢,交銀施羅德基金正在發行的主題優選基金也把節能環保、低碳經濟作為重要的投資方向,將積極把握其中的投資機會。交銀施羅德認為,在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下,在裝備業方面可能會有9個相關子行業最值得關注。它們包括智能電網、國防軍工、電力電子、核電、高鐵、新型發電設備(IGCC)和城市固廢處理行業、新能源汽車、品牌家紡和戶外用品、三網合一等等。比如電力電子,為了達到電力更安全、有效的輸送,未來可能給相關的高壓變頻器行業提供非常大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