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31日早間消息(楊正)英國《金融時報》發布全球500強企業排名,中石油首次超過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業,前10強中國企業有三個。這是《金融時報》第14期年度排名,也是中國企業第一次登上榜首。
排名依據市值,1至10位的企業依次是:中石油(市值3293億美元)、??松?美孚(Exxon Mobil,市值3162億美元)、微軟(Microsoft,市值2569億美元)、中國工商銀行(市值2464億美元)、蘋果(Apple,市值2131億美元)、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市值2099億美元)、沃爾瑪(Wal-Mart Stores,市值2090億美元)、伯克希爾(Berkshire Hathaway,市值2006億美元)、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市值1942億美元)、中國移動(市值1930億美元)。
金融時報對榜單分析顯示,全球500強企業的中值大約提高了60%,達到300億美元。
中國企業首次登頂,的確讓人振奮。更何況,中國企業是在金融危機中抵擋住沖擊并趁機超越對手,其“金牌”含金量更足。它是中國經濟走出金融危機、率先回升向好的縮影,極具標志性意義。
但這樣一件大喜事,網上卻少人喝彩。一家網站所做的“您如何看待中石油登頂全球500強”調查顯示,國內65.6%的受訪者認為市值高估,只有14.7%的人認為市值符合實際情況;對于“您是否會購買中石油股票”這一問題,79.9%的人答不會,僅 11.2%的人說會。且網絡跟帖也多為拍磚、喝倒彩,認同度極低。
中國人本有著濃厚的冠軍(或金牌)情結。在經濟不發達、國家影響力有限的特定歷史時期,一個體育類世界冠軍,可以讓眾多國人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激勵民心。即便發展到國力較為強盛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隊奪金和金牌總數排名還是被很多人關注。作為對國家對民族影響更深遠、意義更重大的經濟領域全球冠軍,卻沒有引起大眾振奮,讓人訝異。
實際上,中石油成“帶頭大哥”卻少人喝彩,與其國有壟斷企業的背景有關。眾多壟斷行業的高工資、高福利早已在社會上引起了種種非議,社會責任的缺失,也很大程度影響著它們的形象。
國有壟斷企業經營的是公民共有的國家資源,所有公民都是投資者,壟斷企業應在保留合理利潤的基礎上反哺社會、施惠于民。但事實是,它們憑借壟斷資源攫取超額利潤并轉化成內部人的人工成本收益,而不愿向國家分紅,不愿拿出部分利潤與全民分享。官方統計年報顯示,中石油集團2005年度將675.8億元用于人工成本,同比增長22.2%。這一數字比中部大省河南一年的地方財政收入還多。以中石油職工114萬人(2004年度數據)計,人工成本人均5.92萬元/年。而從2001年到2005年,中石油股份雇員酬金成本翻了一倍。
重要的是,壟斷行業的高收入,成了我國收入差距擴大、基尼系數迅猛提高的根源之一,屢受詬病。
而且,國有壟斷企業占據了公共資源和公共政策的優勢,本應當承擔比私企更多的社會責任。但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跌,國內成品油價格卻升多降少,今年3月20日~22日,中石油、中石化更是上演了有史以來最猛烈的一場漲價攻略,在全國大范圍聯手上推汽柴油價格,部分地區批發和零售價格達到最高限價。這被輿論一致“炮轟”社會責任缺失。
當然,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中石油近幾年也進步不小,但與市值年年上升甚至成為500強之首相比,還是顯得太慢。2006年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企業社會責任評估排名,中石油位居倒數第二,2008年雖躍升至80位,但在2009年國內企業社會責任評估中,還未進入前十名,這與其在世界500強中的No.1的排名實不匹配。
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在生產過程中對消費者、對民眾生活、對社會的貢獻。中石油已經成了“帶頭大哥”,但如果不能迅速補好社會責任的“課”,將來喝倒彩的或許就不止國內大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