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新聞網訊(記者錢文勝丹東報道)“寧愿發展受影響,也不犧牲生態環境。”丹東臨港產業園區在項目招商伊始,嚴格新建項目審批,如果項目達不到環保標準,不管有多大的經濟效益,園區都會堅決放棄。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也是整個丹東市在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中的一貫做法。
環保不達標10億元項目被砍掉
丹東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邊境城市,是中國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萬里海疆的最北端。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丹東人民賴以生存的條件,更是丹東吸引外來投資者的巨大優勢。在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中,丹東市委、市政府堅持環境優先戰略,以環境容量、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區位優勢規劃和擺放項目開發,嚴格新建項目審批,對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項目、沒有總量指標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尤其在新區建設和沿江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堅持高起點開局、高標準建設,絕不在新的一輪開發建設中,讓丹東輸在環境的起跑線上。
丹東臨港產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賈偉告訴記者,招商人員在項目談判中遇到污染較重的項目,首先把項目引到環保部門,對污染重的項目從開始就放棄。2008年,有2個化工染料的項目就被我們否了。如曾經有一家上市公司,準備在丹東臨港東區投資10多億元建設酸性染料基地,通過考察,并請專家到論證,由于污水處理不能達標排放,最后將此項目放棄。如果污水處理不能實現達標排放,將直接影響到北黃海近岸海域水質及灘涂養殖業,污水將嚴重污染生態環境。
丹東市還不斷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堅持“關小上大”并重、“關小先行”原則,堅決淘汰鋼鐵、水泥、造紙等落后產能。對不按期淘汰的企業,要依法關停。對非法開辦或節能環保審批手續不全的企業和項目,依法強制淘汰。把構建節能環保型產業結構作為節能減排的治本之策,逐步提高節能環保準入門檻,制止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四“先”四“后”打造宜居城市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支撐。那么發展什么產業才符合“低碳經濟”的方向。2009年省委省政府根據丹東的產業基礎,提出在丹東新區規劃建設省級儀器儀表產業基地,把儀器儀表產業作為丹東乃至新區的主導產業。儀器儀表產業基地規劃建設10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預計可容納儀器儀表企業300戶。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企業征地自建廠房所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同時,集中建設標準廠房,既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利于快速實現產業集聚。
準確的定位、良好的環境和優質的服務吸引了大批企業入駐。從2009年5月開工建設到現在僅一年時間,簽約企業已達243戶,總投資達49億元,開工投產就達50戶。
丹東市環保局許傳林局長在介紹經驗時說,在具體工作中,我們有幾個“先”“后”的做法:“先死后生”——主要對象是小造紙、小化工以及存在重金屬污染隱患的企業、老城區存在環境安全隱患的企業,要先叫它不行,然后按要求進行達標改造,誰合格誰生產;“先關后進”——主要對象是射線和儀器儀表企業,先建園區,確定類型和方向,然后進駐企業;先建后遷——丹東化纖、黃海和制釘制針廠等都屬于這種類型,盡管是早年建設、歷史遺留,但為了長遠發展和生態環境,花再大的本錢,也要遷址新建;“先評后入”——即先規劃環評,后確定入駐企業,環保為企業服務,既要告訴企業各個園區哪類企業能進駐,也要告訴哪類企業不能進駐,避免企業走彎路。
目前丹東已經有循環經濟產業園、環保產業園、儀器儀表園、臨港工業園、紡織工業園、手表工業園等各類園區。對所有產業園區一律采取規劃引導、專家審查、環保把關的入園程序。
朝陽式的儀器儀表產業的發展、花園式生態城市功能項目的建設,如今已讓丹東新區成為丹東發展的亮點。新區形象僅僅是初步顯現,但它環保、生態、開放的規劃理念,已讓購房者蜂擁而至,呈現出了新區“購房熱”,也成了投資者來新區和臨港產業園區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
丹東市副市長沙建業告訴記者,丹東的生態市建設規劃已經形成,創建國家園林城方案已經制定。丹東要發揮獨特的山水優勢、環境優勢、生態優勢、溫泉資源優勢、氣候優勢、交通優勢以及全市的軟環境服務優勢,建設生態城市、園林城市、宜居城市,打造宜居城市的規劃方案已經委托清華大學規劃設計院編制完成并討論通過。
目前,丹東正以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為依托,向西接受大連輻射,大力推進與大連的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向東以打造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為主線,加強東北東部13市的區域經濟聯合,發揮對外開放窗口和龍頭作用,不斷增強丹東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力。隨著北黃海經濟帶的崛起,給丹東帶來了無限的投資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