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至今未解。綿延數月的干旱由何而來?又給中國人以怎樣的警示?在近日舉辦的“自然之友綠色多邊論壇之西南大旱思與行”上,常年在中國西南地區從事一線考察和科研工作的中國荒漠化治理基金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楊勇給出了他的看法。
楊勇認為,西南大旱首先屬于資源性缺水,即自然條件導致缺水。西南地區是中國自然地理環境中最復雜多樣的區域,宏觀上屬于濕潤熱帶與亞熱帶長綠闊葉林自然帶。但由于地貌特殊,在同一緯度也有可能某些地區非常濕潤,而局部區域相對干旱、燥熱,形成以稀樹灌木草叢或旱生灌叢植被為主的類似荒漠、半荒漠的干旱河谷景觀。
楊勇說,在西南地區,降雨量有季節和地域的差別。云南的西南端和南部西雙版納的降雨量能達到1500-20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達到3000毫米,但是在云貴高原和一些地方只有500毫米以下。
另外,西南干旱也有極端性氣候周期性的原因,極端性氣候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一般來說具有周期性的規律,比如人們經常說的50年一遇,100年一遇,但極端性氣候天氣近年來高密度、高強度頻發,這一態勢應該引起人類反思——西南大旱是不是各種矛盾交織積累起來的一種反映?是不是人類的行為導致了旱情加?。?/p>
楊勇表示,人類活動導致的問題,一個可能是工程性缺水的矛盾現在逐漸顯露,二是水電建設。在旱情較重的云南,其大江大河干流上的電站真正形成擴容能力的還比較少,其他的大型電站還在建設之中。楊勇預計,未來隨著大型水電工程的建成和運行,如果再遇到這種極端性氣候,產生的問題可能會更嚴重。
從這次旱情來看,我們的水利資源調度幾乎失靈,沒有水資源調度的機制,信息的交換、溝通以及上下游之間相互平衡、兼顧的機制、制度和理念都還沒有形成。
水利設施方面,近年來的水利建設主要傾向于水電,而水電建設當中很少考慮到水利的功能。楊勇認為,一條河流除了水電的利益以外,還應當考慮到農業、工業、城市以及生態等利益,一條河的水資源功能應該是多方面的,不應該僅把水電資源最大化。
以往建設的水利系統,長期處于投入不足、老化的狀態,而且耗損嚴重,綜合這些因素,工程性缺水的矛盾已經顯露。
楊勇還提到,西南地區一級支流、二級支流的開發力度非常大,而且開發強度超過了干流。云南壩子多,這些壩子一般來講都沒有太大的徑流,大部分是在壩子當中建一些水塘維系壩子的發展,而這些壩子近幾年發展的規模、速度非???,如果要靠這些水塘維系人口眾多的壩子,在極端氣候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問題?!霸谠颇仙絽^建很多小的水塘子,如果沒有規劃,也會改變地表徑流的天然情況?!睏钣绿嵝?。
楊勇也關注到,這幾年西南地區礦山開采力度很大,幾乎是遍地開花,從單一的開采已經發展到洗選、冶煉、加工等,這不僅對地表水,對地下水也有較為嚴重的影響。
此外,城市的盲目擴張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均用水量大增,景觀耗水量增大,種植結構的改變等也使耗水量增加。
楊勇提醒,水質性缺水值得警惕。水污染造成的缺水已經開始顯現,農村大量施用化肥,新農村建設等等,形成了大面積的面源污染。城市方面,生活污水大量增加,垃圾處置粗放,也導致了水污染。
他最后提到森林采伐和外來物種的侵襲對于西南生態系統的影響。20世紀60-80年代的大量采伐,外來物種的影響,如大面積種植桉樹、橡膠樹、紫金羅蘭等,還有大量花卉和煙葉在云南大面積種植,人口的壓力,加上快速發展的態勢,“中國,也包括亞洲東部,生態系統是非常脆弱的?!睏钣抡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