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內某著名汽車市場調查公司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引起了廣泛關注。該報告稱,外資輪胎公司近年來在華快速擴張,以外資公司為主的合資品牌輪胎企業已占據中國輪胎市場主導地位,本土國有重點輪胎企業50%被外資并購,國內子午胎市場80%以上份額被外資輪胎廠商占據。跨國輪胎巨頭的步步緊逼,使本土輪胎企業的生存環境空前惡化。
本土輪胎企業紛紛被外資控股或兼并,只是近年來外資大肆并購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龍頭企業的一個縮影。尤其在汽車核心零部件領域,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本就具備著全方位優勢的外資零部件企業用合資合作的手段,遏制我國汽車零部件龍頭企業的發展,甚至以此對我國自主零部件企業進行打擊。
在意欲擴大中國業務的跨國公司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選擇合作目標企業,必須絕對控股,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預期收益必須超過15%。”這句話同樣可以看作是外資零部件企業在中國實行并購的原則。這個原則被多次用到了我國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身上。
博世在中國擴張的第一個大手筆就將這一原則暴露無遺。2004年,博世與當時國內最大的燃油噴射系統生產廠商威孚合資建立了博世汽車柴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世汽柴),生產燃油噴射系統,博世以67%的股權實現絕對控股。如果你認為博世是真心壯大我國自主燃油噴射系統生產企業,那就錯了。在雙方合資協議上,赫然寫著:只允許威孚生產歐Ⅱ以下的產品,歐Ⅲ的產品由合資企業生產。這就意味著,原本在燃油噴射系統方面已擁有基礎的威孚,不得不放棄高端產品的研發和生產,轉而生產低端產品。威孚也從此失去了對博世的威脅。至于合資企業,博世只是當做賺錢的工具。在合資企業成立之后,立即陷入了長達數年的虧損,其中2006年一年,博世汽柴就虧損了4億元。對于博世來說,虧損與他們沒有太大關系。在博世主導下,合資公司通過高價采購其生產必要的產品,將合資公司的利潤轉移到了博世名下。無論是威孚還是博世汽柴,在這個交易里沒有得到絲毫的好處,反而成全了博世的壟斷地位。
跨國公司惡意合資合作的事例不在少數。同樣是博世,當浙江亞太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ABS批量生產,沖破了由跨國公司控制的中國市場ABS價格體系時,博世找到了亞太,提出與其合資,向亞太引進最先進的ABS技術,但前提條件是博世控股,并且幾年之后中方所研制的ABS不能再生產。這與博世限制威孚的方法同出一轍。一旦亞太答應合資,就必須放棄已經掌握的ABS技術,轉而采用博世技術,在進入博世體系的同時,也喪失了自主的權利。很顯然,對于在某些領域已經具備一定實力,對其產品的市場地位已經產生一定威脅的我國自主零部件企業,外資零部件企業都是采用合資進而謀求控股的方式進行控制,之后讓合資企業虧損,將利潤向外方轉移。這樣既消滅了潛在的競爭對手,又獲取了高額利潤。
除了限制合資公司的中方母公司外,外資零部件企業同時對合資企業也玩起“心眼”。幾乎所有的汽車零部件中外合資企業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只負責生產,其他事宜一概不管,也不能管。這是外資零部件企業控制產業鏈導致的。為了控制產業鏈,合資公司關鍵崗位一律由外方工作人員擔任,中方人員大多在執行環節任職。合資公司只是外資在中國的工廠,只允許擁有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其他如零部件采購、研發、物流、銷售等環節都由外資牢牢把持。這樣做帶來的影響是,負責生產的中方不能學到核心技術,而利潤率更高的其他環節與中方無關,中方永遠成為外資的附庸。
如今,外資對于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合資或控股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據統計,目前在華進行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外資或中外合資企業超過1200家,跨國公司的獨資或合資公司約占整個汽車零部件市場70%以上的份額。國家發改委某司的一位官員曾針對外資侵蝕我國零部件企業的問題說:“他們全部買下或者控股中方的排頭兵企業,買下的目的不是發展,而是把它滅掉,有的是把品牌滅掉,有的是把企業滅掉,而滅掉的目的實際上是要進一步壟斷。”的確,這才是外資零部件企業真正的目的,在合資合作背后,是一雙黑手,它不會推著我們往前走,而是要拖住我們,讓我國自主零部件企業沒有出頭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