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國棉紡行業來說,淘汰落后產能不是一個新話題。早在1998年,中國國企改革和紡織行業的結構調整就是以棉紡壓錠為突破口的。正是經過此輪調整,我國棉紡行業迎來了一個黃金發展期。2001~2007年,棉紡行業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產能迅速擴張。
2008年,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市場需求下降,我國棉紡行業產能又出現相對過剩。通過3年產業調整振興,淘汰指定落后設備,實現減量升級,成為棉紡行業的必然選擇。
科學發展為前提
目前,全國環錠細紗機已經達到1.1億錠,僅2001~2008年的8年間就增長了5200多萬錠,超過此前幾十年的總和。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帶來了種種弊端。
首先是原料供應不足。2001~2007年,我國紗產量以每年17.5%的速度增長,對棉花的需求量持續上升。目前,國內棉花年產量不超過800萬噸,而2009年棉紗產量已達到2300多萬噸,棉花供應存在較大缺口。
其次,產能的高速膨脹加大了電力等能源的消耗。此外,棉花供應的緊張帶動了對粘膠纖維、滌綸等化纖產品的需求,加大了環境治理的壓力。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徐文英認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科學發展,就是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科技領先、經濟效益良好、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減少。這就要求我們不能盲目發展,不能只注重數量和產能的增長,必須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業升級。
調整升級是關鍵
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1~11月,全國棉、化纖紡織加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8890.5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57%;實現利潤總額350.3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4.12%。其中,4186戶優勢企業實現利潤330.2億元,占全行業利潤總額的94.2%,平均利潤率為7.58%;而其余7050戶企業利潤總額為7億多元,平均利潤率僅為0.1%。
徐文英分析認為,部分優勢企業之所以利潤率較高,是因為他們多年來重視技術改造和研發創新,產品結構合理、裝備水平較高、勞動生產率較高。而一些棉紡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仍在使用效率低、能耗高的落后設備。因此,通過技術改造淘汰落后裝備是產業調整升級的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