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來,我國棉紡行業在市場需求推動下,積極應對高棉價、勞動力成本上漲等不利因素,生產、出口、效益等實現較大幅度增長。
一、棉紡行業運行特點及因素分析
(一)生產保持較快增長
2010年,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紗產量為2717萬噸,同比增長13.7%,增速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布產量為655.5億米,同比增長19.5%,增速同比提高14.2個百分點;棉紡行業產銷率達98.47%。
(二)經濟效益大幅提升
2010年1-11月,棉紡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400億元,同比增長30.85%,增速同比提高20.28個百分點;利潤總額576億元,同比增長66.31%,增速比紡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11.68個百分點;利潤率達5.05%,同比提高1.1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棉紡企業虧損面為8.15%,比上年同期下降6.05個百分點;三費比例為4.44%,同比下降0.26個百分點。
(三)棉制品出口快速恢復
2010年,棉制紡織品服裝出口772.23億美元,同比增長23.36%,,增速同比提高36.13個百分點。棉制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占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37.38%。
(四)投資增長平穩
2010年,棉紡行業實際完成投資額同比增長20.9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9.67個百分點,比紡織工業投資平均增速低9.21個百分點;新開工項目數累計同比增長4.29%,增速比上年同期減少16.25個百分點。
2010年,棉紡行業的投資、生產、出口、利潤等指標都有較大幅度增長。主要原因有:一是在宏觀政策引導下,市場在經濟復蘇后對紡織品的強勁需求拉動了棉紡行業的生產;二是企業注重提升管理水平,風險意識增強,企業庫存因棉價持續上漲而增值且產品盈利空間加大;三是國內棉價基本與國際棉價接軌保證了我國棉紡行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四是金融危機后部分小企業關閉、產能向規模以上企業集中。
二、當前棉紡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總體上看,棉紡行業運行呈現較快回升趨勢,但仍面臨著原料保障壓力增加、中小企業經營難度加大等問題。
(一)原料價格仍將高位波動
2010年,國內328級棉花年均價達19446元/噸,較2009年增長51.55%;國內滌綸短纖、粘膠短纖的年均價分別為11139元/噸、20729元/噸,較2009年分別增長了27.79%、34.91%。進入2011年以來,原料價格仍繼續上漲,2月12日,328級棉花、滌綸短纖、粘膠短纖價格較2011年1月4日分別上漲7.5%、16.41%、7.14%。
(二)棉花供需矛盾加劇
一是棉花供需缺口加大,預計2010棉花年度棉花需求在1100萬噸左右,同比增加40萬噸,中國棉花協會預計2010年國內棉花產量為665萬噸,較上年產量下降2.1%,國內產需缺口加大;二是國際市場可供采購量減少,據中國棉花信息網數據,截至2010年12月30日,2010/11年度美國棉花出口總簽約量為316.5萬噸,已占2010/11年度美棉預計出口總量(342.9萬噸)的92.30%;三是2010年氣候異常,棉花品質有所下降,導致高等級棉短缺。
(三)中小企業經營困難
一是高原料價格增加了企業流動資金需求,貨幣政策調整增加了信貸難度,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的問題更加突出;二是勞動力資源緊缺加劇,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調查,29.3%的企業勞動力成本同比上漲幅度在20%以上,83.8%的企業勞動力資源緊缺;三是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影響企業國際競爭力。
三、對策建議
(一)加快棉紡行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結構調整
一是加快技術進步和改造步伐,采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擴大非棉纖維和再生纖維應用,提高纖維利用率和制成率;二是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和相應產業政策淘汰落后產能;三是推進品牌建設,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四是大宗產品要發揮大企業的規模優勢,中小企業要注重特色化經營,發展名、特、優、新產品;五是推進棉紡企業向新疆等棉花生產基地轉移,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二)穩定棉花市場,保證紡織工業原料供應
一要加大優勢棉生產基地的建設和財政支持,提高棉花單產和質量;二要穩定棉農收益預期,研究采取最低保護價或棉花補貼政策,保證棉農收益;三要大力推進棉花種植產業化和機械化,提高種植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四要加強市場調控,推進國內外棉價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