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慘重的產業衰退,在本年度之初好容易感受到景氣復蘇的廠商們,該是重新振作投入創新研發的時候了。整體來看,下面列出的潛力新興技術主要是硬件方面的,且集中于省電、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精簡材料等方面。除了硬件外,軟件也將在2010年扮演要角。
或許以下五款新技術并不會百分之百的成為2010年的明星技術,但它們的出現對產業的影響力卻不容忽視。
印刷電子
能快速印刷出多個導體/絕緣體或半導體層以形成電路的技術,可望催生出比目前采用傳統工藝制造的成本更低的芯片。印刷半導體通常采用的性能與硅大不相同的有機材料(或其它),甚至所生產的器件尺寸也能超越硅材料的極限。該技術的許多應用能獲益于其低成本、軟性基板的性能;例如RFID標簽,還有顯示器的主動矩陣背板。
美國Kovio公司就是專注于印刷硅電子器件的廠
商,自2001年成立以來就深耕印刷電子市場,并在2009年夏天宣布獲得2,000萬美元資金。該公司透露將把這筆錢用于把RF條形碼推向商業化量產。
無光罩光刻
大多數人可能會問,極紫外光刻(EUV)究竟何時可取代沉侵式光刻技術?但現在有匹大黑馬跳出來──即采用電子束技術為基礎的無光罩光刻。
荷蘭業者MapperLithographyBV則是該技術的主要推手。2009年7月,Mapper提供了12吋晶圓用電子束光刻平臺給法國的研究機構CEA-Leti,讓晶圓代工巨頭臺積電(TSMC)在該處進行相關制程研發。作為光刻領域的關鍵探索者,臺積電對Mapper技術的興趣至少催促著ASML和Nikon的研發腳步。
并行處理技術
這不算種新技術,因為已經以雙核/四核PC處理器的形式存在,還有用于嵌入式領域的多核異構處理器。不過到目前為止,對于多核處理器如何編程,以及如何充分發揮其運算能力與功率效益,業界還是少有正式的說法。
實事上,自從多核處理器問世以來,上述問題一直困擾著IT領域與整個產業界,而且我們距離解決方案還有好一段距離。目前OpenCL、Cuda等計劃都是試圖有所突破的方案,在2010年可望看到更多的進展。
能量采集
能量采集也不是一個新題目,例如全自動機械手表就已經存在多年;但當電路的功率消耗量從毫瓦縮小到微瓦(千分之一毫瓦)等級,有趣的事情就發生了:啟動電路可能再也不需要電線或是電池,而可以透過各種環境現象,而這種技術可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
早期的應用是將通過振動供電的無線傳感器放置于機器和汽車中。這種無電池傳感器應用的主要考慮,就是免除了維護的需要。德國EnOcean公司則專長于無電池無線開關技術,可應用在住宅自動化領域。該公司還成立EnOceanAlliance來推動相關技術的標準化工作。
手機廠商Nokia也正在觀察手機用能量采集技術的可能性,不過目前還沒有任何原型產品。而到2010年,所有的移動設備業者將不得不關注能量采集技術,或者是至少得好好思考一下如何延長產品的電池續航力。
五花八門的電池技術
不像依循著摩爾定律的IC,已經非常成熟的電池技術無法繼續在能量密度上有所進展,而且如果能量密度過大還容易引發危險。;但無可諱言,雖然我們希望電池能儲存更多的電能,那也有可能帶來其他的安全性風險。
各種可攜式電子設備都需要電池來供電,訴求環保的電動車若是少了電池也不再有未來;最近在鎳氫、鋰電池化學成分的研究上有一些最新發展,ReVolt公司甚至開發出一款可充電的鋅空氣電池。
當然,我們希望2010年在電池領域的發展更活躍一些——因為每顆智能電池都需要一塊電源管理IC,這對IC廠商意味著巨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