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1959年,我有了第一臺屬于自己的手提原子粒(晶體管)收音機,當時我七八歲,能擁有私人收音機,不知道多少人羨慕。”這段話選自《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收音機承載了一代香港人的記憶。
有意思的是,在《老香港的庶民風情》一書中,有一章節叫“‘香港仔’的收音機”,專門寫收音機在香港人心中的情感。其談到:從50年代開始,收音機就對香港普及文化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并且造就了《天空小說》的流行,也成就了一代歌手。
從稀缺物品到人人把玩的娛樂設備,收音機的風靡也被商人聞到了賺錢的氣息。1959年,日本索尼(SONY)通過一家香港公司,在當地開設了第一家收音機工廠,專門生產晶體管收音機(當地稱為原子粒收音機)。該廠由本地工業家胡孝清創立,承包索尼的制造合約,每月生產4,000部收音機。
香港電子工業的萌芽就從這里開始。
收音機的生意開始在此地蔓開,1960年香港有三家收音機工廠,1961年增至12家,到了1962年5月更增至14家。這個日見蓬勃的制造行業主要在小型住宅單位內進行,只需幾名工人,每天就可以裝配數以百計的收音機。
此外,在60年代初,幾家美國著名的電子公司到香港設廠,裝配分立組件,如磁芯存儲組件、二極管、晶體管和電容器等,推動了香港電子業的極速發展。數據來看,1960年香港電子廠僅4家,1970年這數字就已經變成了230家,雇傭工人人數也從183人增至3.8萬人。
在這期間,香港電子廠曾為美國生產過一些國防用的電子產品,裝配過有線無線兩用電視機,火箭發射零件和雷達裝置等。
70年代,大規模集成電路問世,電腦、電子表產品迅速增長。更多外資在港設廠,帶來了更多“寶貝”——用于裝配集成電路、電子表、音箱器材、計算機、電視機等電子產品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使香港電子工業有了第一次發展高潮。
到1980年,在港電子廠增至1316家,雇員達到9.3萬人。出口值達到134.17億港元,此時已經占到香港出口總值的12.2%,成為香港第二大行業。1981年半導體收音機的出口量超過美國和西德,居世界首位。
80年代香港電子迎來第二波高潮。先后在大埔工業村引進美日技術和設備,興建了興華、愛卡、華科三家生產集成電路的工廠。1989年電子生產廠達到2009家,出口值達到558.18億港元。也開始不滿足于簡單的收音機、錄音機、電子表、計算器等產品制造,瞄上了微型電腦、個人電腦、多層次線路板、電腦外圍設備、高級通訊器材、音響等產品。
直到1992年底,香港共有1305家電子廠,電子產品出口值迅速增為602.91億元,占香港制造業生產總值的25.8%。
從上面一系列數據中,也許你會發現香港在電子工業上所扮演的就是制造加工的角色。香港電子產業之所以可能在這段時間發展迅速完全得益于自身特點和“性格”:1,香港是自由港,進出口不課稅,待遇優惠;2,香港渠道多,消息靈通;3,小廠多,大廠都是外資。這樣就非常靈活,據《百年滄桑,香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一書中提到,“一個新電子產品的制造時間,美國要8個月,日本要5個月,而香港平均不到3個月。靈活性,在劇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優勢。”
90年代后的香港開始發現“游擊戰式”電子制造存在太多弊端,據90年代出版的《香港工商與法律指南》一書中的數據顯示,當時香港90%的電子元器件都依賴進口。
而且電子廠規模小雖然靈活,但做不大導致資金單薄,不能長期開拓新技術。此外,香港產品收益基本靠出口,其產銷直接受國際經濟形式影響。再者,香港電子技術人才極度缺乏。隨著通貨膨脹,廠房租金和工人工資不斷提高,元器件價格不斷上漲,這壓根就沒有競爭力。再說了,哪有炒房來得爽?
香港電子能崛起?
1998年十月,當時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在其上任后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科技興港,要把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議在港興建名為硅港(SiliconHarbour)的電子技術開發區。
但香港依舊沒能順勢崛起,該項目遲遲沒能推進。當時正值東亞承擔歐美國家轉移出來的半導體生產需求正在成為主流,臺灣“新竹科技園”就是當時建起。有文章總結香港失敗原因,一是政府在批地上話語權很低,二來美國限制半導體設備向香港出口。
那香港怎么辦?電子、半導體就扔了?顯然不是,筆者在搜集資料時看到了一些“倔強”。
1999年,晶門科技在香港成立,并于2004年4月在香港主板上市。2009年,CEC成為晶門科技的第一大股東,晶門科技有了國企的背景。2015年,華大半導體成為晶門科技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28.5%。
據官網資料顯示,晶門科技為全球客戶提供顯示器集成電路芯片及系統解決方案。集團采用“無晶圓廠”商業模式,專門設計、開發和銷售專有集成電路芯片及系統解決方案,能于智能手機、平板計算機、電視/顯示器、筆記本計算機以及其他智能產品,包括可穿戴產品、醫療保健產品、智能家居產品,以及工業用設備等提供廣泛的顯示及觸控應用。
IC設計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路。你地皮貴?我占地小。而且在香港,政府對知識產權(IP)保護的監管力度很強,并且在物流、資金、信息交流方面具有天然優勢。此外,香港政府對扶植本地IC設計產業也制定了各種優惠政策和設立專項資金,但不會對享受這些優惠條件的IC企業進行干預。
在2018年中國集成設計業年會上,香港IC設計業的營收增速為132.89%,位列第一。營收過億的企業也從2017年的2家,變成4家。這驚人的數據的確能給香港以盼頭。
此外,全球TOP10的元器件分銷商都在香港設有銷售和客戶支持站點,香港誕生的中小型分銷商不計其數,這一現象又讓筆者想到了上世紀70年代的香港。小電子廠來應對產業快速的變化趨勢。
有研究報告就如此總結道:香港是亞太區重要的電子零部件貿易樞紐,許多來自美國、歐洲、日本、臺灣及韓國的產品都是經過香港轉口到中國內地,反之亦然。多家跨國零部件生產商在香港設有辦事處,在區內從事銷售、配送及采購活動。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據HKTDCResearch今年7月份給出的最新數據顯示,電子業是香港最大的產品出口創匯行業,占香港2018年總出口68.3%。業內出口以轉口為主,多屬高科技產品,尤以電訊設備、半導體及電腦相關產品為然。
該研究數據還指出,2017年,以價值計算,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出口地;全球第二大的計算機零配件及影像錄制器具出口地;以及全球第三大的電話/流動電話出口地。香港已成全球主要的貿易樞紐,所處理的轉口貿易十分龐大,成績可觀。
不過,我現在把香港和集成電路兩個詞放在一起還是覺得有點突兀,可能內地對集成電路發展的決心太大從而淹沒了香港的聲音?
2017年有篇新聞叫“香港六位新科高考狀元志愿都是當醫生”,這怎么行!你們的志愿得是扶持本地集成電路發展,做一名優秀而驕傲的IC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