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專家建議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宜及早規劃

時間:2009-12-22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在舉行的世界低碳與生態經濟大會暨技術博覽會上,部分中外專家認為中國宜利用自己的后發優勢,周密籌劃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及早有序地推進本國經濟向低碳轉型

  在不久前于南昌舉行的世界低碳與生態經濟大會暨技術博覽會上,部分中外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向轉型正成為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確保能源安全、提升本國在新一輪國際經濟競爭中地位的重要手段,中國宜利用自己的后發優勢,周密籌劃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及早有序地推進本國經濟向低碳轉型。

  需及早規劃低碳發展之路

  專家認為,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國家權益和人類命運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經濟從高碳能源轉向低碳能源的一個必經階段,與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和國際經濟競爭力密切相關,面對外部壓力和內部需求,中國需要及早走低碳發展之路。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張坤民認為,從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看,中國人均化石能源資源擁有量不高,已探明的常 規 商 品 能 源 總 量 僅 占 世 界 總 量 的10 .7%,而人均能源資源探明量僅為世界人均量的51%,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使得我國在碳排放強度方面處于特別不利的地位。中國當前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中國經濟也進入高能源消耗、高能源強度的階段,今后相當時期內,我國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必然繼續增長,碳排放總量突出。發展低碳經濟,將是我國參與國際行動且符合國情的雙贏選擇。由于未來國際經濟競爭很可能是低碳的競爭,超前部署才能確保在未來經濟競爭中贏得先機。

  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總裁、高級合伙人常博逸(C harlesE douard B ouee)認為,從“鎖定效應”看,中國政府已制定了宏偉的節能減排的目標。但根據歐洲的經驗,為降低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未來成本,中國當前必須最大程度地降低因繼續沿用高碳傳統技術,致使在今后較長時期內可能被這些高碳設施與技術“鎖定”的風險,避免被鎖定在高碳密集型投資當中。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潘家華則強調說,從“邊際效應”看,碳減排客觀上存在著邊際成本與減排難度隨減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趨勢,而單純的節能減排潛力又有限度,中國如不及早規劃向低碳經濟轉型,將使未來的碳排放空間遭受更大的擠壓。

  日本日立綜合計劃研究所研究員蔡林海認為,從參與規則制定看,在發展低碳經濟競爭中,通過創新可以形成一種綜合競爭優勢,而擁有低碳經濟創新優勢者將成為低碳經濟的規則制定者。這種綜合競爭優勢以及制定低碳經濟游戲規則的主導權,不僅將進一步擴大經濟體間的發展差距,而且會影響到全球貿易和投資的走向,從而為“高碳經濟”國家的增長帶來新的障礙。這意味著,我國不但要更加重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不再盲目接受發達國家的產業和技術轉移,更要在一開始就參與發展低碳經濟有關規則的制定,防止受制于人。

  宜周密籌劃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

  張坤民等專家認為,發展低碳經濟有兩個關鍵:一是低碳技術的創新和大規模使用,二是社會經濟體制機制的改革與調整。當前中國正處在環境與發展的歷史性轉變時期,發展低碳經濟既有挑戰也有機遇,必須著眼于科學發展,利用后發優勢,及早周密地籌劃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

  在戰略取向方面,中國的低碳發展宜采取基于國情且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漸進式路徑,制定清晰的階段目標和可行的優先行動計劃。具體包括:

  一是把“低碳化”作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并把相關指標整合到各項規劃與政策中,因地制宜地探求不同地區的低碳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增長率,逐步實現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脫鉤;

  二是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把低碳發展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點內容,納入到新型工業化和可持續城鎮化的具體實踐中;

  三是利用國際金融危機的契機,充分利用碳減排、能源安全和環保先進技術,不斷提高我國低碳技術與低碳產品的競爭力,減少潛在的“碳鎖定”影響,逐步向低碳轉型,實現跨越式發展;

  四是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理念、技術和資金,通過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和體制創新,促進生產與消費模式以及全球資產配置方式的轉變;

  五是積極參與國際談判和規則制定,爭取合理的發展空間,通過承諾符合國情與實際能力的自愿減緩行動,提升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同時,堅持要求發達國家率先大幅度減排,并建立“可計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技術轉讓與資金支持新機制。

  在戰略目標方面,在有效的國際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下,采取嚴格的節能減排技術和相應的政策措施,爭取使中國的碳排放在2030年至2040年達到峰值,之后進入穩定和下降期。

  在戰略重點方面,宜確立需要重點關注的優先領域:一是工業生產、交通和建筑領域,開展和強化能效達標管理和能效監管;二是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通過行政和經濟手段,促進技術創新,避免基礎設施建設的“碳鎖定”;三是優先部署先進發電技術的商業化,開發新能源汽車和新型節能建筑,探索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可行性,在煤炭清潔利用等相關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四是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能源供應體系,轉變能源結構,改善能源服務;五是研究通過生物和生態固碳減緩氣候變化;六是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研究和能力建設。

  多措并舉形成發展低碳經濟的合力

  專家們認為,發展低碳經濟需要理念、產業以及政策和制度的創新,必須使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參與進來,形成政府、企業和民眾協力推進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的合力。對中國經濟的低碳化發展,專家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政府主導。各級政府應科學定位本地區在全國的位置,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低碳經濟發展規劃,有序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對重大技術項目一定要明確分工,避免一哄而上、重復投資。尤其要注意的是,為了確保以經濟最優的方式過渡到低碳未來,必須避免今天的投資決策于高碳排放的項目建設。常博逸介紹說,歐洲發展低碳生態經濟的經驗之一,就是得益于各國國家政策和地方政策對低碳發展的規范。蔡林海也認為,低碳經濟的產業創新實際上就是由政府這一“看得見的手”所主導的產業創新。

  二是制度創新。由于中國現階段還不具備立即停止對碳基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可考慮整合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制度,在產業增量上實現“低碳化”,并逐步壓縮“高碳化”產業存量。同時加快研究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包括國家監測考核管理標準以及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和規范低碳經濟發展,并借此籌措必要的資金。蔡林海認為,中國在國內層面可在有條件的發達地區及時進行碳排放管制政策和制度的創新,在國際層面可利用氣候外交談判,要求平等參加發達國家的低碳技術和低碳產業創新,共享低碳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并積極參加低碳經濟游戲規則的制定。

  三是鼓勵產學研結合和開展國際合作,加快開發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制高點。實用技術要加快實現產業化,大力普及推廣,使其盡快見效。

  四是立即在行業、企業、城市和社區等著手開展低碳發展試點,提倡綠色消費,總結經驗,逐步推廣。同時加強宣傳引導,推動全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向低碳化的轉變。

 

更多相關內容關注:低碳經濟商機無限 自動化助力節能減排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