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倫敦G20峰會前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了一份政策概要,呼吁各國領導人實施“綠色新政”,將全球GDP的1%即大約7500億美元投入可再生能源等五大關鍵領域,這一數字相當于目前全球經濟刺激計劃總額(約3萬億美元)的1/4。
“聯合國全球綠色新政計劃咨詢委員會專家”的身份,為諸大建提供了另一個解讀碳生產率的視角。他說,眼下,深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全球經濟正處于如何擺脫陰霾的十字路口:如果各國的大規模投資仍鐘情于那些低能效、高排放的傳統產業,世界將面臨再度失衡的危險;而若選擇把錢投向高效、低碳的綠色領域,則將為全球向低碳社會的轉型和后危機時代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
未來,全球經濟究竟是朝著“轉型的復蘇”還是“非轉型的復蘇”前行?諸大建認為,碳生產率將成為具有說服力的評判標準。綠色新政計劃有一個三贏目標,即經濟增長、就業增加和節能減碳。碳生產率恰好囊括了經濟增長和節能減碳兩大指標,而在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大量以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為內容的綠色就業機會,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鑒于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所遵循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諸大建強調,同樣是提高碳生產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策略有所不同。對于經濟增速相對穩定的發達國家,應多在分母(二氧化碳排放)上做文章,花大力氣實現絕對意義上的減排;對于經濟仍需保持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立即大規模減排并不現實,因此要選擇高附加值的產業,在做大分子(GDP)的同時,盡可能控制排放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