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我國新能源汽車跨越戰略日漸明晰

時間:2009-06-25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目前中國絕不是汽車強國,我們沿著傳統的技術路線追趕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是差距仍然很大

  “目前中國絕不是汽車強國,我們沿著傳統的技術路線追趕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是差距仍然很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清泰在6月6日舉行花都論壇上指出,“新能源汽車產業革命已經興起,電動車應該作為國家戰略性技術來發展。   在科技部和相關部委的推動下,針對新能源汽車的鼓勵和支持政策不斷推出,使新能源汽車在我國的發展形成星火燎原之勢。雖然對技術路線的發展目前仍存在爭議,但是一汽、上汽、東風以及長安作為國內四大汽車集團,都相繼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目標,為未來貯備實力的同時,也展開了一場爭奪未來市場話語權的戰爭。   在這場新能源戰爭中,跨過巨頭與中國本土企業正形成犬牙交錯的格局,在技術、專利、標準以及市場的競爭中,中國企業這一次并沒有落后。長安在6月11日已經推出了首款針對個人用戶銷售的混合動力轎車,將新能源的產品競爭提前帶入了實戰階段。   長安破局5%新能源目標   此前科技部和財政部聯合頒布的針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并不涵蓋個人消費領域,長安則采取了“企業補貼”的方式,率先破局個人領域的新能源汽車銷售,實現了自主品牌混合動力轎車的量產。   長安這一舉動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意義重大。汽車振興規劃對新能源汽車的規劃目標時,電動汽車產銷形成規模,改造現有生產能力,形成50萬輛純電動、充電式混合動力和普通型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產能,新能源汽車銷量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左右。   長安此次低價入市的混合動力轎車,第一個向5%的銷售目標發起了沖擊。其低價入市的策略,再結合地方政府的補貼,可以提前實現自主品牌混合動力轎車的產業化。   從目前來看,混合動力是新能源和傳統能源相結合的車型,相比電動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尚待突破的技術難題,混合動力已經進入產業化的前期。長安汽車已經宣布率先實現了混合動力汽車的產業化,年生產能力已經達到1萬臺的規模。在長安量產之后,一汽、上汽、東風、比亞迪包括本田、日產等企業都已經虎視眈眈,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將迎來一場血雨腥風的競爭。 四大集團暗戰新能源   “電動車替代傳統汽車的時間較長,但是企業加大研發力度,猶如投資原始股。”陳清泰說,“中國企業應該抓住電動車的產業機會,對傳統格局進行沖擊,改變對國外技術依賴的現狀。”   今年3月下發的《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出了切實要求之后,國內四大汽車集團相繼公布了自己的新能源發展計劃,而其相同的目標是在2012年前后,實現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   未來3年內,長安新能源汽車研發及產業化將預計投資10億元,形成不同檔次、不同用途、搭載不同的系統的中混平臺化、弱混規模化、強混產業化研發能力,覆蓋商用車、A級、B級、C級產品。2014年長安汽車將實現產銷新能源汽車15萬輛,2020年達到新能源汽車產銷50萬輛以上,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領先者。   一汽集團在加快自主品牌建設的同時,也沒有放緩新能源的研發步伐。2月25日宣布了其新能源戰略,到2012年,該集團計劃建成一個年生產能力為混合動力轎車1.1萬輛、混合動力客車1000輛的生產基地。   這一輪的新能源汽車競爭,國內四大集團都將目標鎖定在了核心技術層面,而非生產數量。6月2日,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電動汽車專利產業化試點基地——東風電動汽車產業園試點基地正式揭牌,東風汽車也在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的布局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東風電動車公司副總經理楊守武曾宣布,2009年初將下線東風自主品牌首款混合動力汽車,全年的目標銷量為5000輛。   東風汽車副總經理周文杰說,東風汽車將來在電池、驅動電機和電控上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專利,希望可以掌控戰略資源。   而國內最大汽車企業——上汽集團的新能源戰略也制定了時間表。5月4日,上汽集團召開新能源汽車建設誓師大會,明確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目標:2010年,上汽的榮威750中混混合動力轎車將投放市場,實現綜合節油率20%左右;同時要確保世博會新能源汽車任務順利完成,向世博會的運營提供跨越四大系統(純電動、超級電容、燃料電池、混合動力),近千輛新能源車。   中國目前已經成長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面對未來的競爭,國有四大汽車企業集團已經提前布局,而這背后呈現的是中國汽車產業跨越戰略的日漸清晰,長安、一汽、東風、上汽已經走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路上。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