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車圈似乎醞釀了一種“黑紅也是紅”的亂象,前有智己汽車發布會因對標小米汽車將參數寫錯的事故;后有本田發布全新電動品牌“燁”因命名而引發爭議。
智己發布會中用錯小米汽車參數最終以智己汽車3次致歉落下帷幕,而本田燁品牌,據本田官方介紹,本田新品牌“燁”意為“璀璨,閃耀”之意,旨在“讓駕駛者能夠盡情享受駕駛的樂趣,釋放內心深處的渴望,讓每個人的個性都能閃耀,激發本真。”本意是傳遞積極向上的精神,但卻因中日合資的身份,加上又因文化差異,被用戶調侃將 "燁"拆開,即"火華",音譯“火化”,很容易讓用戶聯想到新能源汽車普遍存在的自燃問題。
對于本田燁品牌的到來,有部分網友持反對意見,并表示不看好,其原因有兩點:
1. 本田燁品牌宣布相關車型量產版本將于明年推出,屬于是“期貨”;
2. 官方信息透露,燁品牌將搭載w純電架構,不會生產插混與增程式車型,對用戶的多樣化選擇有局限性。
從汽車市場表現來看,近兩年明顯是插混與增程式的紅利期。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插電混動車型在產量、批發量與零售量上總體增速是純電車型的四倍之多。細化到品牌上可以看到,蔚來去年銷量除了7月破2萬輛外,其余月銷量均回到“蔚一萬”的狀態;小鵬今年前三月月交付率均不足萬輛,今年1-3月累計銷售21821輛。反觀走增程路線的理想汽車,全年銷量37萬輛,今年1-3月累計銷售80400輛。
本田布局的電氣化之路屬于是“保守派”,從最初發布e:N品牌就初見端倪。
2021年4月本田立下flag,將在2040年實現所有車型的電氣化覆蓋,EV與FCV車型在全球市場銷量達到100%,并將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隨后同年的10月,本田大張旗鼓地發布了全新純電動車品牌“e:N”,次年6月發布了首款e:N品牌純電車型,極湃1。事實上,這個品牌名字當時在業內已經存在較大爭議了。沒想到這樣的疏忽,繼續發生在新品牌燁上。
這也不難理解,為何3年的時間驗證,本田在新能源市場的發展并未一鳴驚人,反而呈現出盛極而衰的現象。
據統計,2022年極湃1開啟交付后,第一年累計交付不到4000輛。e:N系列的兩款車型2024年1-2月銷量慘淡,東風本田e:NS1累計銷量1261輛,廣汽本田e:NP1僅為56輛,累計銷量還不如第二梯隊新能源汽車企業交付得多,實屬讓人大跌眼鏡。與此同時,燃油車在華也面臨遇冷的狀況。2月日系品牌在華銷售份額僅為14.4%,同比下滑3.4%。
對于本田在華銷量的下滑,官方對外并未做過多解釋。而在新能源車型快速崛起的浪潮下,不難發現本田依舊過于依賴燃油車,且加上有比亞迪、廣汽埃安等對手的出現,通過插混和純電車型蠶食燃油車市場,讓作為合資車企的本田們倍感壓力。
在《電動勢》看來,本田想要重新占領在中國市場的高地,除了聚焦燃油車外,必須要在電動汽車市場有所作為。
此前本田堅持走“重混動,輕純電,押氫能”技術路線,目前來看成效并不大。本田引以為傲的油混技術,在混動系統US6209672專利過期后,在混動領域也按下了暫停鍵,被國內自主品牌比亞迪DM-i圍追堵截;氫能領域,本田在2016年發布了Clarity FUEL CELL氫燃料電池車,而全球銷量不足2000臺,可見效果一般。
為加快電動化進程,本田在原本“電動化轉型”上做了調整,將在2030年停售燃油車的時間提前至2027年,計劃在2030年將有10款以上的純電車型。
除了戰略布局與產品矩陣需要考慮外,智能化方面也是影響銷量的原因之一。
基于以往本田e:NS2和e:NP2的市場反饋,本田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在技術水平方面有所進步。就拿這次本田燁品牌來說,新車將搭載新一代純電動車專屬的智能高效純電“W”架構,并采用“HUAWEI XSCENE”光場屏。此外,本田的中國供應商列表中,還出現了寧德時代、航盛電子、科大訊飛等企業的身影。
對本田而言,“買發動機送車”的時代已過,想要在競爭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中生存,當務之急穩住燃油車和HEV市場的基盤,然后發力插混和純電市場,避免被趕下牌桌。
至于如何發力新能源汽車市場,這對本田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命題。此次新品牌出現命名事故,即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