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我國技術密集型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由2012年的7.4萬億元、3.8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2.8萬億元、6.3萬億元,制造業中間品貿易在全球的占比達到20%左右,入圍世界品牌500強的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品牌數量從過去的10個增加到24個。
機械裝備對外貿易持續增長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21年對外貿易創歷史新高。得益于國內疫情的有效防控和生產秩序的快速恢復,機械企業主動作為、搶抓國際市場先機。2021年機械工業對外貿易持續高速增長,全年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1.04萬億美元,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其中出口總額6765億美元,同比增長33.7%,創歷史新高;進口總額3621億美元,同比增長13.5%;實現貿易順差3144億美元,同比增長168%,創歷史新高。
2021年重型機械行業實現進出口總額288.53億美元,同比增長27.43%。其中,出口額243.60億美元,同比增長34.60%;進口額44.93億美元,同比下降1.12%;進出口順差198.66億美元,同比增長46.58%。行業進出口貿易超過2008年的歷史最高紀錄,再創新高。
造船三大指標保持領先,國際市場份額連續12年居世界第一,我國船舶工業領跑全球,上半年三大造船指標全面回暖,國際市場份額均保持在四成以上。2021年上半年,我國新承接船舶訂單量382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06.8%。
以工程機械領域為例,我國工程機械產業國際化發展提速,企業發展實現從研發生產國際化到品牌和管理體系國際化的轉變,產品出口全球21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及海外營業收入占比超過30%。
機床工具行業的出口增幅成為一大亮點。2021年我國機床工具行業進出口全年均保持快速增長,進出口總額再上一個新臺階,其中出口額達到歷史新高,比歷史次高點的2019年高50多億美元。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1年機床工具進出口總額331.3億美元,同比增長29.6%,與2019年相比,增長20.3%。
業內專家分析,2021年機床工具出口增幅接近進口增幅的兩倍,貿易順差比2020年擴大一倍以上,達到54.4億美元,呈現逐漸增大的趨勢。
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實現翻番。中國汽車整車出口量約為201.5萬輛,相比2020年的99.5萬輛,實現翻番。“2021年,中國僅次于日本和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出口國。”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陳璟玥表示,該項數據不僅創造了中國汽車出口紀錄的新高,還打破了國產車型出口量長期在百萬輛徘徊的瓶頸。
中國汽車出口的增長勢頭依舊不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1-8月,中國汽車出口181.7萬臺,同比增長53%,其中新能源出口達到32.8萬臺,同比增長98%,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水平。8月,汽車企業出口30.8萬輛,連續創歷史新高,實現出口歷史上首次超過30萬輛。
外貿商品結構發生轉變
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打通內外貿,構建雙循環”有關情況發布會上,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發言內容中,涉及工業領域的內容主要體現在進出口市場產品結構的變化。
王令浚表示,十年來,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量質齊升和結構優化上面,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出口商品結構更加優化,機電產品唱主角。2021年,我國出口21.73萬億元,其中,包括手機、電腦、集成電路等在內的機電產品就占了12.83萬億元,接近60%,而包括服裝、鞋帽及箱包玩具等在內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只有3.94萬億元,占18.1%。由此可見,我國出口主導產業由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升級,充分反映了出口產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不斷提高。
二是進口規模不斷擴大,國際經貿合作互利共贏。2021年,我國進口17.37萬億元,與2012年相比增長了51.2%。我國是世界第二大進口國,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和優質消費品等進口不斷擴大,更好地滿足了國內生產、人民生活的需要,更加開放的市場讓世界更多分享了我國經濟增長、消費繁榮帶來的紅利。
三是貿易伙伴多元發展,國際市場布局更加合理。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韓國這些傳統市場貿易伙伴的地位穩固,上述貿易伙伴2021年合計占我國外貿的38.3%。與此同時,我國積極開拓東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與上述貿易伙伴進出口占比由2012年的22.2%提升到2021年的26.2%,其中,近兩年東盟連續成為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值得關注的是,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占我國外貿總值的比重從2013年的25%提升到2021年的29.7%。
四是外貿企業數量快速增加,市場主體活力競相迸發。2021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達到了56.7萬家,其中民營企業47.6萬家,外商投資企業8.2萬家。從進出口規模看,民營企業2019年成為我國第一大外貿主體,2021年進出口值的占比達到了48.6%,接近半壁江山。十年來,我國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營造各類市場主體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為企業開拓新市場、優化全球市場布局提供了信心和底氣。
五是外貿發展的新動能不斷激發,競爭的新優勢加速形成。對外開放平臺發揮作用明顯,2021年,我國綜合保稅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出口分別增長了23.8%、26.4%和57.7%。在新興貿易業態方面,我國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規模迅速擴大,2021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達到了1.92萬億元,增長18.6%。市場采購出口增長了32.1%,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從量上說,十年來,貨物貿易進出口量連創新高,從2012年的24.4萬億元人民幣增加到去年的39.1萬億元,增量高達14.7萬億元,這個數字接近2009年全年的進出口總值。2018年突破了30萬億元大關,緊接著2021年又接近了40萬億元的關口。國際市場份額也從2012年的10.4%提升到去年的13.5%,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更加鞏固。從2017年以來,我國已經連續五年保持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近十年,我國貨物貿易規模的不斷躍升,充分體現了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在向全球市場提供物美價廉、琳瑯滿目商品的同時,也為各國提供了更廣闊的中國市場發展機遇。
從質上看,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外貿經營主體更有活力。十年來,外貿的經營主體增長了1.7倍,外貿的“朋友圈”不斷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持續深化暢通,國內區域布局更加優化,我國中西部地區的進出口占比由十年前的11.1%提升到去年的17.7%,提升了6.6個百分點。進出口商品結構更加優化,外貿發展的新動能不斷激發。這十年,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的生動寫照,中國外貿在參與國際競爭中更強,在經濟引擎中發揮的作用更大,長期向好發展的基礎更雄厚。
此外,我國消費品工業規模和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消費品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比重達到27.9%,營業收入、行業利潤十年來分別增長35%和64.5%。百億規模消費品企業達150家,輕工、紡織出口額占全球30%以上。外貿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3.6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其中7月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6.6%。具體到外貿重點門類、重點地區及主要業態,亮點紛呈,可圈可點:紡織服裝外貿逆勢上揚,出口增長兩位數;外貿重鎮帶動作用突出,長三角地區出口快速恢復;中歐班列高效通行,暢通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線上出口成主要趨勢,數字賦能助推貿易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