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傳感器市場主要由美國、日本和德國幾家龍頭企業主導。 美國、日本、德國和中國合計占全球傳感器市場份額的72%,其中中國約占11%。在手機射頻傳感器領域,幾乎都是美國博通、Qorvo的天下;在工業測量領域,則是博世、霍尼韋爾的地盤。在智能手機和智能網聯汽車現在越來越火爆的MEMS傳感器,博世獨占天下20%。
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數字化轉型、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傳感器產業已經成為支撐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基礎產業,各領域數字化轉型進程和深度跟傳感器產業技術創新水平、產品供給能力等因素的重要技術產品,但我國較多領域傳感器技術產品對外依存度較大,部分領域傳感器技術產品供應商選擇十分有限,存在嚴重安全發展隱患。
中國僅僅在少量的傳感器領域,如消費者傳感器的耳機用MEMS傳感器,有歌爾、瑞聲等廠家搶回來一部分地盤。在絕大部分工業領域的高端場合,基本都是淪陷。在化工廠應用廣泛的差壓變送器,中國有兩家儀表廠商的出貨量超過30萬臺,但它們所使用的傳感器,分別來自日本橫河和美國艾默生。而唯一能夠提供第三方的傳感器,則在2019年被美國一家公司收購。如果一旦斷供,化工廠將面臨停產的風險。
01、傳感器的重要意義
杠桿作用巨大
傳感器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領域中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智能手機、智能家居、智慧樓宇、智能汽車、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應急救災、疫情防控等各領域應用無處不在。傳感器安裝應用是產品智能提檔、社會治理提升、服務升級的重要保障。現代智能產品中,傳感器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件,傳感器嵌入能顯著提升產品智能化水平,提升產品附加值。傳感器在治安防控、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應急救災、市場管理等社會治理領域應用,能夠實現在線數據實時采集,顯著提升態勢感知水平,提升實時治理水平。傳感器應用擴大了信息采集范圍,提升了信息采集反饋交互效率,提高了信息采集能力,是促進信息流高效引領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的重要技術產品保障。
技術高度密集
傳感器是現代智能產品中極為關鍵的核心部件,在移動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家居、醫療設備、智能裝備、數控儀器儀表等高端電子信息物理系統中,傳感器都是關鍵的核心部件,決定系統的能力、功效和品質,扮演著極為關鍵作用。以智能手機為例,高端智能手機中的傳感器多達十多款,包括圖像(攝像頭)、聲音(麥克風)、信號(天線)、壓力(觸摸屏)、角速度(陀螺儀)、磁力、距離、光線、溫度、氣壓、加速度、心率、指紋等各類傳感器,每個傳感器的功能和性能都關系到手機功能和品質。傳感器是技術高度密集產品,對原材料、關鍵技術、制造工藝、工具軟件等都有嚴格要求,對穩定性、可靠性、耐用性和一致性都有嚴格要求,各領域高端傳感器與工業軟件一樣,都是產業競爭殺手锏,掌握著產業發展的命脈,把控著產業鏈價值分配。
數字轉型關鍵
傳感器是打通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信息流動的橋梁,是虛擬現實、數字孿生、元宇宙等產業發展的基礎性技術,是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關鍵所在,離開了形形色色的傳感器,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是隔離的,數字技術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就會大幅削弱。以快遞物流行業為例,近年來我國快遞物流行業作業效率快速提升,離不開快遞行業各個環節數字化改造,讓各種安裝有傳感設備的自動化數字設備替代了人類作業,簡化了信息處理過程,大大提升快遞物流在收攬、分揀、配送過程中的作業效率。當前,我國工業企業在推進兩化融合過程中,制約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最大的瓶頸技術之一便是工業傳感器技術,傳感器產品種類譜系不全、性價比不高、穩定性和可靠性差、產品不耐用等諸多因素制約了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影響了工業企業智能化水平提升。
關系安全發展
光線、聲音、距離、圖像、指紋、重力、溫度、地磁、氣壓、加速度、紅外、角速度、電磁波等各類傳感器在現代智能產品中有著廣泛應用,根據產品功能和性能要求,對傳感器精度、可靠性、耐用性等都有不同要求。我國各領域傳感器普遍存在種類譜系不全、低端過剩、高端緊缺等問題,較多傳感器從體積上看似微不足道,但從功能和作用上看則是不可或缺,較多智能系統功能和性能受限于傳感器水平,重點行業較多高端領域傳感器由于國內無法自給,對國外企業供應依存度較大,一旦發生制裁斷供,則會影響安全發展。
02、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困境
傳感器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它的產值低,中國市場有2100億人民幣的產值,但卻有3萬種產品,以形形色色的方式塞滿每個角落。中國大約有1800多家傳感器企業,很多都是小企業。到處都是小火苗,很難扶持,抵御風險的能力也很弱。即使大企業,利潤率也很低。全球MEMS最大的公司美國博通每年收入200多億美元,利潤率可以達到55%;而全球第6大MEMS公司,也就是中國耳機制造商歌爾旗下的歌爾微,年收入在30多億,但利潤率只有10-15%。這種巨大的利潤差距,使得企業的研發投入很難加強。更不用提眾多收入徘徊在幾千萬和數億人民幣的中小企業。
傳感器的原理透明,但工藝非常復雜,是制造業中少見的帶有“手藝”氣息的工業品,技術訣竅都是深藏在工藝之中。它很難有爆發性的突破,這也使得傳感器融資困難,投資者很容易望而卻步。
傳感器是一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小產業。它的前面高度依靠芯片、材料、電子信號板的突破,而后面則需要依靠儀表制造商、工程集成商,才能最終到達用戶。因此,傳感器要靠這個行業自己的力量來發展其實是孤單無助的。全球海洋運輸的低速船用發動機完全被兩家壟斷:德國的MAN和芬蘭的瓦錫蘭。調速器是船舶發動機的心臟,而這兩家往往指定美國的WOODWARD電子調速器,而后者則往往只采用挪威最大的軍火商與海工設備制造商——康士伯的傳感器。MAN是船用低速發動機的壟斷者,對專利授權制造都有嚴格的要求,不允許輕易更換零部件;而美國Woodward的電子調速器,幾乎壟斷了船用低速機;康士伯的轉速傳感器,則是在皇冠上的珍珠。
這意味著,要想打破船用核心傳感器的技術壟斷,外圍至少還有兩層壟斷局面需要突破。
03、中國傳感器發展與國外的差距
國產傳感器廠商占據中低端市場 從發展趨勢來看,國產傳感器廠商存在三種情況:
1、民營企業或合資企業的產品占據中低端市場,傳統技術和裝備手段能夠滿足大部分產品的制造要求,市場發展良好。
2、隨著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興起,傳感器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發展高新技術的重要領域。 近年來,我國傳感器產業發展迅速,應用模式日趨成熟。但由于產業檔次低、技術創新能力差,國內傳感器行業呈現低端過剩、中高端被國外壟斷的市場格局。
目前,我國傳感器產品約有6000多種,而國外則有2萬多種,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中高端傳感器進口占比80%,傳感器芯片進口率達90%,本土化存在巨大差距。
3、國有企業發展處于平穩增長狀態,一般來說,他們跟不上國外最新技術發展的步伐。除少數廠商外,整體差距趨于拉大,這是由于傳感器技術的快速發展,工藝和制造設備的快速更新,以及國內許多制造商無法制造新設備,而單臺設備的價格從幾十萬到上百萬不等。
04、我國傳感器發展差距的主要原因
核心制造技術嚴重落后于國外,國內產品差強人意
國外傳感器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不斷涌現。傳感器的數字化、智能化、小型化已成為趨勢。大部分產品已經成為現實,并且在不斷地改進和升級。研發領域與國外基本相同,但由于部分核心制造工藝技術嚴重落后于國外,在深度和廣度上存在較大差異。
是技術裝備落后,產品質量差
從技術上看,由于國產傳感器生產技術和工藝設備相對落后,微加工技術和封裝技術不夠先進,人工操作較多,檢測方法不規范等,主要性能指標1-2個訂單 數量級比國外還差。使用壽命相差2-3級,因此,在化工、電站、冶金、石油、環保、機械等領域的重大項目中,很多高性能傳感器仍然依賴進口。
人力資源不足,產業發展不足
傳感器及其產業的特點之一就是技術密集,而由于技術密集,自然也需要人才密集。從目前國內情況看,能夠滿足當今傳感器技術發展需要的高水平科研團隊、中青年科技專家、技術管理人員和學術帶頭人相對缺乏,行業技術升級步伐緩慢,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05、國外傳感器有何借鑒?
傳感器的企業主要有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瑞士,也有散落在歐洲的一些國家。細究起來,這些企業主要是三種戰術,將一個不起眼、不入眼、不聲張的行業,整得風生水起。這正是我們可以借鑒的方式。
策略1:八爪魚
很多傳感器廠家,采用了集團跟隨的戰略,與更大體量的儀表或者電子公司相結合。反過來說,一些工業巨頭的集團發展策略,對傳感器采用了明顯的品牌矩陣布局。它通過多品牌、多產品在不同領域交叉組合,從而形成了一種八爪魚術。
作為制造強國,美國盡管有很多低端制造已經永久性地流離本土,很多大牌制造商工廠都在中國,例如霍尼韋爾在中國大陸2020年就有21家生產工廠。但是,這只是一個表象。美國在工業高端制造業依然處于制造食物鏈的訂單支配地位。一層控制一層,多個觸角伸展在不同的行業。亦軍亦民,亦橫亦縱,亦整機亦零部件,美國制造業呈現了一種獨特的形態,來控制工業食物鏈。通過集團化優勢和多元化觸角,就像是一只八爪魚,確保即使是在細分市場上只有幾千萬收入的子品牌依然能夠生存。美國儀表廠商與傳感器廠商之間,往往采用手心、手背的合體關系,傳感器既可以為其他品牌供貨,也可以同時確保自己在儀器儀表的核心競爭力。
八爪魚采用了兩層供應鏈的防控方式。既有第一控鏈,如儀表:它能控制測量的入口,而且產值容易做大;又有第二控鏈,如傳感器作為防守鏈。量大面廣但體量甚小的傳感器,在美國八爪魚的護衛方式下,獲得了穩定的增長。一個中心,八面玲瓏。八爪魚戰術撐起了金字塔尖相對狹小的市場。
全球儀表收入排名Top10以內的美國阿美泰克,2021財年收入52億美元(比2020年大漲20%,很拉風的一年),下面有十多個儀表與傳感器品牌。其中的溫度、壓力、燃油、液位等傳感器,可以用在商業航空、軍事、工業領域。幾乎所有的飛機發動機都會使用它的傳感器。它專門有一個傳感器、測試與校準部門STC。從這個部門的名字可以看出來,傳感器首當其沖,但是,它還是跟測試等其它業務纏繞在一起。而這個部門,不過是阿美特克電子儀器集團的一部分。同樣,它還有一個部門是測量與動力部門MPS,同樣有傳感器業務與之相匹配。它在2021年底收購的英國Alphasense,則是面向空氣質量的傳感器。這個公司年銷售額只有2億人民幣。然而,這可是全球第二大電化學傳感器。德國人喜歡“隱形冠軍”的說法,其實很多傳感器公司就是“微型冠軍”,年收入在5億元人民幣之下。它們像是石頭縫隙里面尖銳的牙齒,在確定的應用場景之下,它們獨一無二。這就是傳感器令人驚嘆的生態。當然,它現在需要賣身給大的儀表廠家,這就是傳感器的生存之道吧。全球第一的英國電化學傳感器City,也委身于工業巨頭霍尼韋爾。從而造就了傳感器領域的八角章魚術。這四個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和英國的公司,分別被并入到機電一體化集團和和電子工業集團。可以看出,儀表集團也都是在世界版圖里面找獵物,全球視野的收購。實際上,對于傳感器眾多偏門的小企業,全球化布局是最值得推薦的商業邏輯。
策略2:糖葫蘆串
由于傳感器體量太小,而且深藏在儀表或者設備的內部,它很難了解工廠用戶的需求,它自身的影響力也是微不足道。在這種情況下,面向終端用戶的設備集成商或者工程商,就起到了串聯的作用。既做儀表,又做傳感器,就是一條路徑。
儀表跟傳感器的關系最為明顯,因為糖葫蘆串最容易串起來。通過儀表作為采購方的優勢,扶持傳感器的發展。HP、佳能的MEMS傳感器為什么二十年來一直處于全球Top20的位置?盡管并非是炙手可熱的手機傳感器的提供商,但是它們的噴墨打印機,采用了自家的MEMS傳感器。這種一體化發展的需要,也確保了這些品牌在MEMS傳感器的全球市場位置。
糖葫蘆串的要義,就是上下騰挪,尋找產業鏈上的鄰居。美國基因測序儀器巨頭因美納Illumina,占領了全球市場70%的份額。然而它最早的業務,卻只是做一種微流控芯片,這被稱之為“芯片上的實驗室”,這種微流控的技術,就是在一片很小的玻璃流道上進行生物化學反應,用芯片進行計算,用傳感器傳遞信號,可以用于檢測DNA或者RNA特定部位的變化。它從美國一家大學孵化出來技術之后,迅速就完成了上市。但這種生意一方面是躲在幕后, 一方面則是生意太小。于是2007年它向下游大大邁出一步,收購了測序儀器公司Solexa,正式進軍基因測序市場。然后就是一系列凌厲的并購和擴張,這正是儀表巨頭一貫的做法。用了十年時間,基本壟斷了全球基因測序的上游(測序儀)。
思百吉Spectris是英國工業革命所留下的少數回聲之一,這家百年老店保持了精密制造的領先位置。多年來一直通過并購和剝離的方式,聚焦在測量領域。2021年的收入超過了100億人民幣。體量不大,但卻高度聚焦。旗下十多個品牌的儀表,也保留了很多傳感器的制造,加強對這些儀表的支撐。就在今年五月份,它以5.4億美元收購了位于美國的壓電加速度計和傳感器制造商Dytran,廣泛用于航天航空和汽車領域。這對于它原有的儀器測量的核心能力,是一個非常大的補充。
這種現象,現在也在被國內廠商采用。重慶川儀是國家三大三小唯一幸存的一家還能打的國營儀表公司。在化工壓力儀表方面是國內的領跑者,它正在建立自己的傳感器和芯片基地,就是向前端開拓。有了后端的應用,如果能夠攻克傳感器的技術難題,對于一家企業保持核心競爭力非常重要,這也是國內突破的第一種方式。天津宜科的光電傳感器正在向日本歐姆龍挑戰,就是借助于它的產線集成的工程化能力,嫁接在日漸崛起的國產動力電池產業。中國汽車行業的工廠建造,多年來一直壟斷在外資企業手中,圖紙、機器、零部件,都是國外直接指定,中方沒有話語權。而現在,寧德時代、比亞迪等擁有自己的設計權和決定權,工程集成商也開始嘗試國內傳感器。于是像天津宜科的傳感器布線系統,就可以進入產線,從而得到快速的發展。而在以前,根本沒有進場的機會。
在產業鏈條上,串來串去,傳感器這棵樹就活了。這就是糖葫蘆串的價值吧。有了更大的體量和傳感器能力,打通技術、產品到市場,下一步才能將傳感器帶入正常發展的軌道。
策略3:車輻條
要是沒有了大集團在背后的依托,獨立的傳感器廠家該如何生存呢?這就需要一種協同效應。
這意味著,一個傳感器公司,一定需要覆蓋多個行業,才能分攤基礎研發成本。這要求對各個行業都有認識,這其實也是最難的。但這正是很多小的傳感器公司。瑞士奇石樂公司,也是獨門心思只做傳感器,2021年收入達到28億元人民幣。在汽車行業的動力性測試臺、動力總成、輪胎測試等都離不開它的精確測量。它有70%的收入來自汽車行業。與此同時,在航天、工業領域,都有它的尖端傳感器。它在機床領域的高端傳感器,幾乎無人可以替代。六維力度的壓電式傳感器,用于機床切削力測試,一套需要六十萬元。通過在不同領域,找到了似非而是的多種應用場景,奇石樂才能單單以傳感器的業務而滋潤地活下來。
傳感器這種向極限求生存的產業形態,呈現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微批量不經濟”的產品現象。許多產品只能用在很特殊的場合,用量很少,投入研發肯定不劃算。那么奇石樂等公司的收入,如何能夠補償研發投入?
這是一種向底層技術縱深的技術向心力現象。對于奇石樂而言,無論是發動機缸體燃燒壓力、或者是機床切削力,這些都是基于壓電技術的延展應用。奇石樂傳感器,正是通過“一根軸心多根輻條”的方式,突破底層技術,向周邊進行扇形輻射,從而解決“微批量不經濟”的現象。它可以從很小批量的傳感器,稍加改動,切換到量大的傳感器。
這是一種橫穿賽道的能力,它需要底層技術的突破,而不能僅僅做應用與集成。這就需要深挖基礎技術,而這些技術往往依靠高校院所。這需要建立一種強有力的成果轉化機制,讓傳感器廠家,能跟高校建立緊密合作的方式;與此同時,還需要用戶工藝知識的倒灌給傳感器廠家。只有建立一種聯合機制,保證高校-企業-用戶的三方串聯機制,才能實現不同工藝的多種行業突破。
小記:頂層設計
發達國家的傳感器,其實是藏在三道護城河之下。首先是傳感器自身的突破能力,其次是儀表和裝備的能力。而在這兩道護城河之外,還有第三道防守鏈,那就是對大行業的工藝滲透。例如在化工、船舶等領域,無論是設計還是運營,所涉及到的行業知識和專業工藝包,發達國家工程咨詢公司的話語權很重,這樣它很容易向采購方施加影響力。比如買一套美國企業設計的天然氣生產線,那么這種工程所推薦的配套儀表,往往就總會落在美國品牌的手中。
通過多年的發展并購,國外儀表和傳感器通過航空母艦編隊,以及層層嵌入到核心設備的方式,樹立了壟斷性的優勢。從傳感器,到成品儀器之間,再到大型應用場合的連環式銜接,這是一種從頭到腳的國家供應鏈攻防戰略。
而在中國,儀表與傳感器行業仍然處于帆船的集結階段。中國制造大而不強,而儀表行業甚至連大都稱不上,只能說多而不大。國內儀表領頭羊站在國外儀表廠商面前,只能算是零頭。即使如此的體量,也仍然建立在國外傳感器的基石之上。國產傳感器體量小且群龍無首,再加上傳感器廠商和儀表廠商之間互動極差,形成了松松散散的產業形態。
中國發展傳感器,需要重新思考產業發展的形態。一層包一層的“洋蔥術”模式,是可以借鑒的方式。無論是八爪魚模式的大集團,還是糖葫蘆串的上下游縱深拓展,或者車輻條模式,利用同心技術覆蓋多個行業。這些需要一個頂層設計,從而破解傳感器獨有產業堡壘。僅僅憑國內很多傳感器企業,在單個行業、單打獨斗的拼殺,是無法破局的。如果要振興傳感器,從而真正支撐中國制造走向強國,需要建立從前到后的貫通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