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超越鋰離子電池不容易,專家質疑新一代電池技術

時間:2022-08-05

來源:鉅大LARGE

導語:第一顆鋰離子電池雖然早在1970年代就問世,但現在技術已經愈來愈好,而這是創新電池技術的新創公司最不愿意提的,也是他們所面臨最大的問題。

  電池幾乎是所有新能源產業的希望,各種電子設備與電動車都需要電池,電池的技術與成本是這些新能源產品市場化與普及的關鍵,鋰離子電池是現在電池技術的主流,但現在眾多新創公司押寶所謂下一代新電池技術,然而是否具商業化條件,其前景引發專家質疑。

  MIT科技評論報導指出,美國能源部的替代能源先進研究計劃ARPA-E贊助75個能源儲存研究,得到許多具前瞻性的結果,其總監EllenWilliams也對媒體樂觀的表示,“我們在電池領域已經達到圣杯(擴增電容量)。”但是,報導認為,小型、低成本的能源儲存仍然充滿變數。

  現在許多新創公司距離生產具經濟效益、安全、小型、高密度能源,每度電儲存成本可以低于100美元的設備愈來愈近,這個價位的能源儲存技術可以解決風能、太陽能等續電問題,也可讓電動車更輕更便宜。

  但具商業化目標還很遠,即使Tesla的CEOElonMusk都被迫承認,正在漸進式改善鋰離子電池技術,而非大躍進。事實上,許多研究人員相信能源儲存應該超越過去10年受到市場關注的鋰離子電池技術,而需要全新的化學與新的物理形式與鋰電池競爭。今年5月,美國能源部舉辦題為“超越鋰離子”的研討會,今年是第9屆。

  SolidEnergySystems創辦人胡啟朝已研發出鋰金屬電池,具有金屬陽極,而不是用于傳統鋰電池陽極的石墨材料,可讓現在的電子設備能源密度獲得大幅改善。報導認為,發展新系統最主要的障礙是從概念到產品的移動過程,在電池領域特別困難,因為當你改善了某一面向,等于向其他方面妥協。

  此外,能源儲存研究也有多重性問題,譬如泡沫電池、液流電池到各種化學材料,沒有人知道哪一種技術會吸引最多資金與研究熱度。LuxResearch報告指出,能源儲存投資資金超過40億美元,發展下一代電池,非鋰離子電池的新創公司過去8年平均只獲得4千萬資金,Tesla投資生產鋰離子電池工廠Gigafactory投入50億美元。

  研發新電池材料門檻非常高,光是建立一個小生產線去將研究細節付諸生產,就要5億美元,汽車制造商可能還要花數年時間測試新電池系統,才會決定是否采購,如果你的公司一年資金只有500萬美元,很難投資5億美元在制造。

  即使新電池制造商將新技術商業化,也會面臨提高產量與找買家的問題,LeydenEnergy、A123Systems、Seeo、SakTI3都因為產量、價格等因素不符投資人期待失敗收場。世界三大電池制造商,三星、LG、Panasonic對新化學與大幅改變電池技術都沒太大興趣,他們寧可在現有技術上漸進改進。

  第一顆鋰離子電池雖然早在1970年代就問世,但現在技術已經愈來愈好,而這是創新電池技術的新創公司最不愿意提的,也是他們所面臨最大的問題。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