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推動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對支撐我國經濟轉型升級、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平穩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22年第3期刊發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陳其慎研究員科研團隊的《我國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發展探討》一文。文章梳理了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的構成,涵蓋資源端、冶煉加工端、關鍵材料與產品端、循環利用端四部分,據此闡述了相關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及其基本狀況。
研究發現,受自然、生態等約束,國內鋰礦擴產受到限制;國際性的資源爭奪導致我國海外進口風險劇增;正極材料、電解液等核心專利處于被國外公司壟斷局面;關鍵材料與電池技術相比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新興技術方向的積累薄弱;廢舊動力電池資源二次回收體系不完備,產業秩序有待規范。
文章著眼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論證了2025 年、2035 年的階段發展目標,提出了采取多維度構建安全穩定的資源供應體系、攻關關鍵材料和電池新技術并強化鋰電技術體系及人才儲備、圍繞關鍵材料與產品實施創新以帶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發展的建設路徑。文章建議,注重頂層設計的完備性,形成全產業鏈一體化管理模式;合理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水平互促提升;鼓勵上、下游環節的企業開展合作,增強產業鏈協同效應;強化“產學研”合作,培育產業鏈復合型科技人才。
一、前言
世界碳減排壓力凸顯,鋰電池作為重要的減碳裝備得到了快速發展。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帶動,近年來我國鋰消費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年均增速為24%),2020年的鋰消費量為2.29×105 t(按碳酸鋰當量計,下同)、車載動力電池出貨量為80 GW·h。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鋰消費國、下游材料生產國、電池生產國,相關產業處于加速上升的前期,面臨著參與鋰電產業鏈國際競爭的重大戰略機遇。
為了支持我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的有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積極出臺政策,著眼2025年前動力電池產品的性能與安全性、產業規模、關鍵材料及零部件、生產裝備智能化等,提出具體要求;以動力電池實行梯次利用為契機,明確動力電池回收責任主體及動力電池編碼制度、建立全生命周期追溯體系,促進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
在學術與產業研究方面,針對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的各環節開展了較多工作:關于資源勘查,總結了四川省富鋰地區資源勘查進展、全國鹽湖鋰資源品質,梳理了選礦工藝及開發現狀;關于冶煉加工,剖析了各類加工鋰鹽的發展規模、企業發展情況等;關于關鍵材料和電池產品,完成了國內外關鍵材料研發技術狀況對比,分析了我國關鍵材料發展面臨問題并提出了面向2035年的目標任務;還梳理了鋰產業鏈環節以及龍頭企業的生產工藝與技術路徑。然而從已有文獻看,著眼行業高質量發展而展開的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串聯性研究還有所不足。
本文從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出發,針對資源端、冶煉加工端、關鍵材料與產品端、循環利用端等產業鏈構成,凝練問題、研判目標、論證路徑、提出對策,以期為相關行業發展研究提供基礎參考。
二、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構成與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
(一)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構成
產業鏈指從原材料一直到終端產品制造的各生產部門的完整鏈條,其實質是各產業相互之間供給與需求、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也是對產業部門之間因技術經濟聯系而存在緊密關系的形象表述。本文將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劃分為礦產資源端、冶煉加工端、關鍵材料與產品端、循環利用端4個環節,各環節之間相互聯動、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存在產品、生產技術、投資等關聯方式。
礦產資源端主要指勘查與采礦,涉及鋰輝石、鋰云母、鹽湖等不同鋰資源類型的開發利用;處于產業鏈的最上游,是冶煉加工產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形成整個產業鏈的物質基礎。
冶煉加工端主要指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中的鋰鹽加工,涉及碳酸鋰、氫氧化鋰、六氟磷酸鋰、雙氟磺酰亞胺鋰等鹽類產品的加工生產;相應的產品規模、生產工藝、產品質量等條件制約著關鍵材料的生產與發展。
關鍵材料與產品端主要指汽車鋰動力電池及其生產所需要的關鍵部件,如含鋰關鍵材料主要有三元正極材料、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電解液等;關鍵材料的研發能力、生產技術水平等因素,直接影響下游的產品性能與水平。電池產品主要分為三元動力電池、磷酸鐵鋰動力電池,不同的技術發展路線同樣影響關鍵材料種類的選擇與發展。
循環利用端主要指對報廢汽車動力電池中的鋰元素進行提取再利用,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將直接緩解資源端的供應緊張態勢。
(二)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
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將突出表現為:國內鋰資源得到綜合、高效、綠色開發利用,深加工鋰鹽、關鍵材料、不同電池產品的核心技術獲得突破,各類產品的質量保證、技術研發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報廢的動力電池得到有序和充分地回收再利用,產業鏈各環節流通順暢且規模與結構合理,產業鏈自主可控、科技創新協同、“短板”環節改善等態勢良好。加快實施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實現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平穩過渡,加速降低能源風險。我國石油資源匱乏,2021年石油進口依存度達到72%;能源消費尚未達峰,若繼續加大石油使用量,將加劇國家能源安全風險。在交通領域,采用性能先進的動力電池可顯著縮小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的駕駛體驗差距,在支持實現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平穩過渡的同時,進一步降低交通領域石油消費量,緩解對外石油依賴。
二是支撐新能源電力的多場景應用,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高質量的鋰動力電池作為一種儲能裝置,將高效利用風、光、水等新能源電力;還可規模化擴展到航空、航天、船舶等重大裝備應用場景,為控制碳排放強度、改善清潔能源使用結構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際競爭趨于激烈,逆全球化趨勢對國際供應鏈分工合作模式提出挑戰。唯有驅動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實現產業鏈的自主可控,才能有效應對國際競爭、在關鍵時刻保障國內生產和供給不受影響,從而提升國內經濟的自我循環水平。
四是支撐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鋰電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迫切需要朝著國際價值鏈的中高端邁進,產品結構則轉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體系模式。形成上、下游各環節共同發力,協同創新效應顯著,競爭力水平大幅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國際領先的產業鏈體系,支撐甚至引領國家經濟的優質高效發展。
三、我國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現狀
(一)資源端
我國鋰資源種類豐富,儲量排名世界第四位(約8×106 t),約占世界總儲量的7%。目前世界上大規模開采的鋰資源主要是鹽湖、鋰輝石、鋰云母;富鋰黏土作為一種潛力資源,部分企業已在墨西哥開展生產試驗,尚未進行大規模商業利用。我國同時擁有鹽湖、鋰輝石、鋰云母3種資源,其中鹽湖鋰主要分布在青海省、西藏自治區,鋰輝石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鋰云母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也有一定規模的黏土型資源,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
相比海外優質資源,國內鋰資源存在硬巖品位相對較低,鹽湖中成分復雜、鎂鋰占比較高,提取難度相對較大等特點。例如,四川省的甲基卡鋰輝石品位為1.3%~1.5%,而澳大利亞格林布什鋰輝石品位達2.1%;我國察爾汗、大柴旦、一里坪等鹽湖的鎂鋰占比分別為1577、134、90.5.而智利阿塔卡瑪鹽湖、玻利維亞烏尤尼鹽湖的鎂鋰占比僅為6.4、18.6.
我國鋰資源的產量增速較快,但產量有限。2015—2020年世界鋰礦產量年均增速為20%,而我國同期的年均增速高達45%;目前我國的產量為7.5×104 t,約占世界總產量的17%。江西省、青海省是我國最重要的鋰資源生產地,合計占我國總產量的80%。四川省、西藏自治區雖然擁有豐富的資源,但因環境保護約束,高寒、高海拔開發環境惡劣,基礎設施建設周期長,短期內的產量增長十分有限。
國內資源開發市場較為集中,產量排名前5位的企業份額合計達93%。主要開采公司有宜春鉭鈮礦有限公司、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西部礦業集團有限公司、融達鋰業有限公司、青海恒信融鋰業科技有限公司、西藏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等。
與海外開采礦山相比,國內鋰礦的提取生產成本偏高。2021年,世界主要鋰礦的開采現金成本不到2900美元/t,澳大利亞優質鋰輝石項目開采成本均不超全球平均水平;我國江西宜春鋰云母、東西臺吉乃爾等項目的提取成本高于3700美元/t,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約30%。
(二)冶煉加工端
我國生產的鋰鹽種類齊全,產量增長迅速。2015—2020年的平均增速為32%,2020年的產量為2.46×105 t,約占世界總產量的67%。形成了大量進口礦產資源進行冶煉加工、出口下游產品的基本格局。生產集中度較高,前5家企業的市場份額占比超過80%,代表性企業有江西贛鋒鋰業股份有限公司、天齊鋰業股份有限公司、盛新鋰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雅化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鋰深加工產品的產能規模仍處于擴張階段,但因進口鋰礦資源供應的增量有限而未能利用全部產能。
新型雙氟磺酰亞胺鋰鹽(LiFSi)有望成為第二代電池的電解質,我國企業積極開展投資布局。2020年,以上海康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開始量產LiFSi;國內建設產能約6800 t(占世界總產能90%),明顯快于海外產能建設速度。
電池級碳酸鋰、電池級氫氧化鋰、六氟磷酸鋰等深加工產品的生產技術與質量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可滿足國內下游關鍵材料企業應用需求,同時向海外知名企業供貨。例如,江西贛鋒鋰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電池級氫氧化鋰產品,為國際主流品牌的車用鋰電池產品進行配套;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高純晶體六氟磷酸鋰產品,向日本宇部興產株式會社、韓國Soulbrain股份有限公司等國際主流的電解液企業供貨。
我國企業的鋰鹽加工生產過程朝著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天齊鋰業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世界首條全自動化的電池級碳酸鋰生產線,年產能可達2×104 t;融捷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也正在建設高度自動化的鋰鹽工廠。鋰鹽加工屬高耗能行業,生產過程中產生污染物。部分礦石類提鋰企業通過改進生產工藝、采用酸化窯外夾套循環加熱等方式降低總能耗和“三廢”排放。
(三)關鍵材料與產品端
1. 正極材料
我國正極材料生產規模較大,超過世界總產量的50%。目前市場主流的汽車動力電池正極材料是三元材料、磷酸鐵鋰材料,2020年我國三元正極材料產量為2.1×105 t,約占世界產量的40%。三元正極材料的高鎳低鈷化是發展趨勢,2020年國內中低端產品,如鎳鈷錳多元材料(NCM)333、NCM523的產量占比為57%,而NCM811、鎳鈷鋁酸鋰(NCA)等高端高鎳產品的產量僅占23%,產品結構失衡。國內NCA材料產量不高,主要原因在于:NCA材料相比NCM技術壁壘更高,對生產工藝、濕度等條件要求更為嚴格;我國三元電池發展路徑以NCM為主,導致材料端、產品端難以產生聯動效應、材料企業的NCA生產動力不足。
國內高端產品市場的集中度較高。以NCM811為例,寧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市場份額合計高達84%。在產品質量方面,重點企業產品的品質良好,進入了國際主流電池廠商的供應鏈。目前,國內產品基本滿足我國下游電池生產需求,但高端正極前驅體材料仍部分依賴進口。
2020年,我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產量約為1.42×105 t,處于世界主導地位。磷酸鐵鋰安全性好、循環壽命長,但因電池體積能量密度偏低而在國外較少生產。近年來,國內無模組刀片電池等結構性創新大幅提升了磷酸鐵鋰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在補貼退坡情況下的性價比優于三元電池,從而帶動了材料端磷酸鐵鋰材料產量回升。國內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市場化發展優于海外,正極材料自產自銷(主要供應國內電池廠商),相關企業具有較高的生產集中度。
在新材料研發和生產方面,部分國內企業的超高鎳材料生產技術進入國際前列,如Ni90系三元材料實現國內外批量供貨,Ni95系產品完成國際客戶驗證,Ni98系產品進入研發階段。在鎳鈷錳鋁(NCMA)四元正極材料方面,國內少量企業已進行技術布局,但整體上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部分企業完成了富鋰錳基材料的工藝定性和試生產,保障了下游新電池產品的研制需求。
我國企業因技術研發起步較晚,在關鍵材料的基礎核心專利方面積累不足。例如,NCM材料的基礎核心專利為美國3M公司擁有,NCA材料專利多由日本、韓國企業掌握。近年來,國內科研院所、企業針對原始專利進行了一定的改性創新,但因國際市場環境影響仍然受到較大制約。
2. 電解液
電解液由鋰鹽電解質、溶劑、添加劑組成。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電解液出貨量約為8.8×104 t,約占世界產量的50%;出口量超過3×104 t,主要供應給日本、韓國企業。廣州天賜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排名前5名的企業,合計產量占國內市場的78%。國內企業生產的六氟磷酸鋰電解質可滿足電解液生產需求,碳酸亞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等大規模應用的電解液功能添加劑也已經實現國產化。國際主流電解液企業擁有獨特的添加劑配方,我國企業在部分功能添加劑設計方面還存在進口依賴現象。
3. 動力電池
我國動力電池生產規模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動力電池裝機量為63.3 GW·h,約占世界裝機量的40%。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動力電池的領先企業,國內的裝機量合計占比達到70%。目前,汽車動力電池的主流類型有NCM三元電池、NCA三元電池、磷酸鐵鋰;我國企業在NCA三元電池方面技術積累較弱,發展路線以NCM三元電池、磷酸鐵鋰電池為主。在電池包裝集成方面,國內企業突破了NCM電池、磷酸鐵鋰無模組技術,在提高電池包能量密度的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電池生產的高度自動化可提升產品一致性,國際一流企業的自動化率近80%;我國優勢企業的自動化率接近50%,而不少企業僅為20%。
在電池技術發展趨勢方面,高能量密度仍是核心因素。從電池所用正極材料的角度看,日本、韓國的電池企業分別在NCM體系、NCA體系、NCMA體系下研發出超高鎳(鎳含量≥90%)電池,部分企業宣布即將量產。在我國,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突破了NCMA電池技術,但量產工作仍在準備;磷酸錳鐵鋰電池在保留鐵鋰材料穩定性的基礎上可提升能量密度10%~20%,一些企業形成了技術儲備和產能布局;富鋰錳基電池因其容量高、成本低、安全性好的理論優勢而成為潛在發展方向,浙江遨優動力系統有限公司已實現小規模量產。
在電解質形態方面,液態電池的能量密度(350 W·h/kg)已達理論極限,發展方向轉為固液混合電池、全固態電池。國外企業的固態電池研究積累較多,研發投入力度大,而國內企業的固態電解質技術原始創新及經驗積累薄弱。
(四)循環利用端
我國動力電池的循環利用尚處發展初期。2020年進入了首次動力電池規模化退役階段,累計退役量約為2×105 t;但實際回收量僅為41%,回收再利用鋰資源約為2×104 t,循環利用效果不佳。目前,國內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分為梯次利用、拆解回收再生利用兩個循環過程。當動力電池余能不足80%后,按照“低功率電動車、電網儲能、家庭儲能、報廢”的先后順序進行梯次利用;根據不同電池的工作特性,磷酸鐵鋰電池因可循環次數較多而更適用于梯次利用。
政府從規定回收主體、動力電池拆解作業要求、貯存與安全環保要求,提高回收企業門檻、動力電池中的鎳鈷錳鋰回收率等多方面著手,發布了拆解回收再生利用方面的管理辦法;構建了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綜合管理平臺,對汽車用動力電池開展全生命周期追溯,實現動力電池的來源可查、去向可追、節點可控。整體來看,現有政策缺乏強制性,動力電池報廢后進入正規渠道的回收率仍然很低,產業秩序有待規范。
在動力電池回收技術方面,廣東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報廢電池(包裝完好)中的鋰、鎳、鈷、錳等金屬元素回收率高于現行政策或標準規定。
四、 我國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面臨自然環境、生態保護約束,鋰礦擴產受到限制
在短期內,四川省、西藏自治區等地的鋰資源難以大規模開發利用。西藏扎布耶鹽湖平均海拔4422 m,而智利阿塔卡瑪鹽湖,青海察爾汗、東西臺吉乃爾等大部分鹽湖的海拔均超過2000 m;海拔高導致溫度低、鹵水蒸發較慢,基礎設施建設困難,較差的地理位置條件制約了潛在生產規模。因環境保護政策等影響,四川省鋰資源擴產受到直接限制,雖然多家企業擁有采礦權,但進入正常開采階段的企業數量很少。
(二)鋰資源競爭態勢趨于激烈,海外進口風險有所增加
全球碳排放約束日趨嚴格,各國重視本國鋰及其下游供應保障。在美國,提出《能源資源治理倡議》以強化與資源豐富國家的礦業開發合作,實施《美國供應鏈行政令》以針對大容量電池等產品開展供應鏈調查,成立能源部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司以保障鋰礦供應鏈安全,發布《2021—2030年美國鋰電池國家藍圖》來促進鋰電池產業鏈投資。歐盟以多元化方式擴大海外鋰礦供應來源、降低供應鏈安全風險,建立本土電池產業技術優勢并加強二次利用。可以看出,鋰礦的供不應求態勢將進一步加劇各國對鋰資源的爭奪;隨著國際形勢緊張化,我國鋰資源進口高度依賴單一國家,潛在的供應風險有所顯現。
(三)正極材料、電解液等核心專利因布局較晚而成為產業發展短板
正極材料是鋰動力電池生產的關鍵,而三元正極材料相關核心專利由美國3M公司等掌握,國內外主流企業都需要購買專利授權;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核心專利已被加拿大魁北克水電公司申請;電解液、隔膜基礎的專利也被日本、韓國企業注冊。
我國企業開展關鍵材料的專利布局較晚,專利內容集中在功能、應用層面(如在配方比例上作調整和改良),在原始創新專利方面落后較多。國外企業依托其原始專利,逐步在鋰電關鍵材料方面構筑起專利“屏障”,不可避免地導致我國企業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時處于劣勢地位;國外企業構建的專利布局不僅主導了利潤率最高的技術環節,相應技術體系也愈發難以規避。
(四)關鍵材料及電池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新興方向積累不足
雖然我國電池生產材料的產能規模居于世界前列,但高端產品與國外企業仍有差距。在高鎳三元正極材料方面,日本、韓國企業研發起步早,技術成熟度高,國內企業的產品性能、生產工藝相比之下存在差距;部分高性能正極材料前驅體、電池電解液功能添加劑等,仍部分依賴進口。國內電池企業在單體電池的能量密度、制造精度、溫度適應范圍等方面較國際市場先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受基礎研發不足因素制約,我國關鍵材料與電池技術體系的發展后勁不足,突出表現在新一代全固態電池方向的研發布局明顯滯后于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等優勢企業,可能導致新興方向的技術與產品差距繼續拉大。
(五)廢舊動力電池資源二次回收體系不完備,產業秩序有待規范
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迅速,未來動力電池退役量將快速增長。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研究數據表明,2025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退役總量將比2020年增長近4倍。充分利用二次資源是緩解資源供應緊張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鋰動力電池回收規模較小,回收產業鏈體系尚未建立;回收產業集中度低,仍處產業秩序混亂階段。發布的動力電池回收管理辦法覆蓋度不足,因小企業分布分散而加大了監管難度。二次利用生產過程中分解出的氫氟酸和其他含氟化合物,相應的運輸、處置可能對環境產生腐蝕性和毒性,潛在的生態環保問題不容忽視。退役電池檢測沿用車用動力電池標準、檢測時間與資金成本高、電池殘值評估技術及人才儲備不足等,也是回收產業優質發展的阻礙。
五、我國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發展目標和發展路徑
(一)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發展目標
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需求,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強化國內資源保障能力并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強海外不同區域的資源開發合作,在合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的基礎上進行“雙循環”。加大科技研發投入,開展前沿科技研究,推動全產業鏈協同創新,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保障我國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競爭力全球領先。
1. 2025年目標
在資源端保持勘查投入,平穩提升國內供應能力,促進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提高。鼓勵企業與各國開展資源勘查與開發合作,多元化海外進口來源、鋰資源開發種類,合理降低鋰資源進口的集中度。在冶煉加工端,逐步降低生產能耗、提升智能化工廠比例。在材料和產品端,優化產品結構,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將高端產品占比由當前的約25%提升至40%以上。合理增加科技研發投入,梳理并解決“卡脖子”技術,縮小新一代電池方向的國內外技術差距。改善循環利用管理水平,構建動力電池回收系統全國統一平臺,使得報廢動力電池回收率在95%以上,有色金屬回收率全面達到國家標準。
2. 2035年目標
資源端綜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鋰資源來源分散多樣,供應緊張局面顯著緩解,采選技術水平穩步增強。冶煉加工產業規模適度,實現較高程度的自動化、智能化、綠色化生產。在材料和產品端,國際市場競爭力保持領先,高端產品占比不低于70%;全產業鏈科技協同創新的效應凸顯,基礎研發能力與原創理論水平顯著提升,關鍵技術體系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成熟完善,報廢動力電池實現全面有序的回收利用,有價金屬回收率進一步提升,支撐鋰資源“國內大循環”。
(二)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發展路徑
1. 多維度出發,構建安全穩定的資源供應體系
加大國內找礦力度,提高鋰礦勘查區塊投放數量;著眼合理、有序、環保,推進國內鋰資源開發利用,提高國內鋰資源供應能力,保障國內資源供給。
從多元化進口來源、多元化鋰資源供給種類兩方面,提高鋰資源供應的穩定度。關注國際鋰資源勘查和生產的新動向,主動謀劃從多個來源地進口鋰資源以分散進口來源地。推進富鋰黏土等資源類型作為新供應來源的規模化生產,豐富鋰資源的供應種類。
加強鋰資源儲備工作,包括產品儲備、礦產地儲備:對于前者,適當儲備初級、高純級鋰鹽,重點儲備國內生產能力不強的關鍵材料類型;對于后者,將開發條件較差、短期內難以開采利用的礦山納入礦產地儲備名錄。
加快動力電池回收管理體系構建,提升二次鋰資源供應能力。合理提高二次回收市場的集中度,提高回收企業的基礎門檻;將相關回收政策提升至法律層面,依法實施并加強監管,確保回收企業規范建立動力電池生命周期追溯系統;健全退役動力電池檢測標準體系,保障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的規范有序,實質性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2. 攻關關鍵材料和電池新技術,強化鋰電技術體系和人才儲備
在現有鋰電池技術體系的基礎上,發展超高鎳低鈷 / 無鈷多元正極材料、新型鐵鋰正極材料及相應的單體電池,具備大規模量產條件。著眼應用潛力,積極研發基于富鋰錳基正極材料、高壓鎳錳尖晶石正極材料的關鍵材料及其電池;建立要素完整的鋰電技術體系,營造生態良好的科研環境。
進一步加強半固態電池電解質技術研發,以此為技術過渡并增強基礎研究理論,為全固態電池理論研究與技術創新提供堅實條件。著眼全固態電池材料體系,積極開展國際專利布局,形成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新一代電池技術體系的自有知識產權與自主產品應用。
3. 圍繞關鍵材料與產品實施創新,帶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發展
在資源端,持續推進自動化采礦裝備、高速通信網絡、智能生產管理系統平臺等的配置與應用,對礦山生產對象和過程進行動態化、智能化監控;進一步提升充填采礦法的應用比例,保持綠色、無廢化發展。針對礦石類資源,開展分選前的預富集工藝與新型高效預選設備的研發及應用,保障選礦回收率提升目標;加大礦石浮選藥劑研發力度,重點開發高效環保、耐低溫、選擇性強的新型捕收劑。針對鹽湖類資源,進一步優化各類提取工藝所需關鍵藥劑(如沉淀劑、萃取劑等),發展適合國情的低成本、高效率、綠色環保的鹽湖提鋰技術工藝。
在冶煉加工端,全面實現生產工藝的全流程自動化控制;提升化學計量精準度,降低能源與輔材消耗強度,提高產品性能的穩定性及一致性;積極實施政策引導,規范鋰鹽加工企業準入條件,出臺加工廠綠色生產標準,優化行業產能結構。
在循環利用端,提高機械化作業程度,強化不同廢舊動力電池的分類管理,提高有價金屬的回收率;著力提升電解液等回收難度大、經濟價值低的關鍵材料綜合回收利用水平,發展短流程、閉路循環的回收工藝,實施回收過程中的廢液無害化管理并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
六、對策建議
(一)注重頂層設計的完備性,形成全產業鏈一體化管理模式
建議相關部委牽頭,組建國家鋰電產業鏈管理協調小組,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各環節的重點企業密切配合。該小組負責掌握我國產業鏈各環節發展態勢,參與相關政策的制定、實施及評估,明確已建成重點平臺的實施情況、各環節發展制約因素等;密切關注國際產業鏈相關的技術發展動態、發布的政策措施、推出的重大平臺等,適時開展研討,剖析國內產業鏈短板及管理缺陷;有效整合資源并集中力量實施產業鏈薄弱環節突破,及時“補鏈”“強鏈”,形成全產業鏈一體化的高效管理模式。
(二)合理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水平互促提升
建議成立國家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發展基金,針對產業鏈薄弱環節的基礎研究需求,持續性地給予投入支持;針對扶持項目,科學制定符合基礎研究特點的評價與考核機制,實行半彈性化、長周期的評估制度,適當降低評估頻率并精準實施分類評價,兼顧資金使用效率與激發創新活力。同步支持針對重點先進材料和鋰電技術應用的創新研究資源需求,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牽頭項目申報,逐步積累研發與生產經驗,實現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協調、連貫、互促。
(三)鼓勵上、下游環節的企業開展合作,增強產業鏈協同效應
建議國家鋰電產業鏈管理協調小組牽頭,搭建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企業交流平臺,鼓勵國內鋰電產業鏈各環節企業加入;配套鼓勵政策,定期開展線下交流,促進鋰電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技術交流與產業合作。注重上、下游企業的技術銜接與配套,促進上、下游企業開展生產技術合作,形成密切合作、協同創新、共生發展的產業鏈生態。
(四)強化“產學研”合作,培育產業鏈復合型科技人才
依托高校教育資源優勢,強化鋰及其下游動力電池產業鏈的學科體系建設,對照產業需求開展專業交叉融合,精準培養產業鏈復合型的技術與管理人才。依托國內不同區域的鋰資源稟賦,圍繞地質與環境、開發工程技術、資源綜合利用等方向,重組和優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保障產業鏈上游基礎研究需求,匹配應用研究發展創新需要。鼓勵科研院所、高校積極實施技術成果轉化,支持企業研發中心與相關機構開展深度合作,促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及成果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