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汽車產業電氣化加速和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新能源汽車發展迎來了新的增長點。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2021年的保有量為784萬輛,占汽車總量的2.6%。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新能源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
很多人好奇:為何新能源汽車發展至今仍然需要補貼政策的扶持?
一方面,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歷史較短,技術研發投入占比較高,另一方面汽車動力電池原材料成本價格上漲,在沒有政策補貼的情況下,與燃油汽車相比沒有明顯優勢。此外,電池的更換費用較高、二手車貶值快也成為了新能源汽車推廣的阻力。
補貼政策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自2013年起施行的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在過去的幾年中極大促進了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全產業鏈的發展,補貼政策的扶持減輕了消費者的購車負擔,能夠有力地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日前,相關部門確認,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在2022年內正式終止。這一消息引發了社會的熱烈討論,一時間,圍繞新能源汽車延長補貼話題的聲音此起彼伏。
在此背景下,有代表建言,延緩國家補貼一至兩年、簡化前期補貼領取手續、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加大力度研究、盡快完善其他激勵政策以確保新能源汽車補貼完全停止后市場有效、持續發展,完成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目標。
而政府也是很快做出了回應,工信部宣布今年將繼續實施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充電設施獎補、車船稅減免優惠等政策,同時,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
這不是我國第一次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2020年7月,工信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出臺《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的通知》,拉開了新能源汽車下鄉的序幕。此后國家層面先后發布《關于開展2021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的通知》《“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新能源汽車下鄉區域擴大,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完善縣城和中心鎮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
如今,為拉動新能源汽車的消費,進而促進汽車電氣化的發展,國家再一次實施了“新能源汽車下鄉”。這一次能否推動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發展,仍有待時間檢驗。
與城市相比,廣大鄉村地區的新能源汽車覆蓋率其實并不高,數據顯示鄉村居民用車電動化率不到1%,農村地區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較低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其中充電樁等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是主要原因。
隨著農村居民收入提高,農村居民成為新能源汽車的潛在消費人群。如何打開農村新能源汽車的消費市場,成為當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
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充電樁、換電站數量較少,盲目推進純電動車的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而油電混動車型兼具動力和價格優勢,既能加速農村地區汽車的電動化,又能夠帶來良好的用戶體驗。在這種狀況下,因地制宜,發展油電混動車型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新能源汽車發展到今天,依然存在著芯片、傳感器等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服務模式落后、產業生態尚不健全等突出問題。在政策補貼即將取消的背景下,車企應當借新能源汽車下鄉政策的東風,發展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服務模式,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條和健全的產業生態環境,在國家大力推進基礎建設的背景下,實現新能源汽車在城市、農村地區的雙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