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近九成產能閑置,供需缺口達1.3億,新能源汽車產能究竟是過剩還是緊缺?

時間:2022-04-22

來源:雨前財經觀察

導語:目前,已有超15家傳統車企明確燃油車停售時間表,兩年內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產能將從110萬輛擴容至405萬輛,長城汽車接連收編眾泰汽車臨沂生產基地、漢騰汽車一期工廠……

  但同時,國家發改委明確表態,要求新能源汽車現有基地達到合理規模前,不再新增產能布點。

  一邊是傳統燃油汽車大廠紛紛按下“換道”加速鍵,一邊是國家嚴控產能快速擴張,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隱藏著怎樣的行業發展邏輯?

  新能源汽車產能究竟是否過剩?若過剩,究竟是哪些產能過剩;若緊缺,又存在多大的產能缺口?

  01

  近九成產能閑置

  新能源汽車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加快發展壯大,并逐漸替代傳統燃油汽車,是必然趨勢。

  在政策加持、資本熱捧下,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主體快速增加,目前整車生產企業已超4萬家(企查查數據)。新能源汽車產能亦快速擴張,截至2021年底新能源汽車已有及規劃總產能共計約3700萬輛。

  而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為354.5萬輛,按此計算,產能利用率僅為10%左右。這就意味著,有近九成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

  從行業發展狀況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是結構性的。不同車企間的產能利用率差距巨大,呈現銷量多產能利用率高、銷量少產能利用率低的兩極分化態勢。

  例如,比亞迪、五菱、小鵬等頭部新能源車企面臨供不應求的情況,而一些實力較弱的車企要么產量極小要么尚未走到量產這一步。

  02

  資源浪費隱憂

  這不僅導致新能源汽車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問題,也造成太多的資源浪費。

  以知豆汽車為例,2015-2017年鼎盛時期,該車企先后宣布在寧海、蘭州、臨沂、南京等城市落地產能,其中僅寧海、蘭州、南京三地規劃年產就達到35萬輛,超出其最高年銷量約30萬輛。

  盲目擴張疊加銷量銳減,不僅令企業陷入債務困境,也拖累了地方財政。此前知豆汽車山東臨沂工廠資產以1.17億元售出,而接盤者正是臨沂沂南縣財政局。

  這只是新能源汽車行業沖動投資的一個縮影。

  江蘇省官方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該省汽車整車產能利用率由78%下降至33.03%,產能利用率衰減近半的主要原因在于,江蘇近幾年新引入的項目,包括賽麟、拜騰、博郡等發展并不順利,致使其整個產能放空比較嚴重。

  而從整個行業來看,目前新能源汽車規劃產能也已經遠遠超過了整個乘用車市場的體量。

  03

  供需缺口達1.3億

  但從長遠來看,新能源汽車的有效產能是遠遠不夠的。據測算,未來十年內,我國新能源汽車供需尚存在1.3億左右的缺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預測數據,到203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約為4.3億輛。按2030年新能源汽車總體滲透率達到40%來推導,到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7億輛。2021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規劃總產能約3700萬輛,據此計算,至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尚需增加1.3億左右產能。

  當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面臨的尷尬是,有效產能存在巨大缺口,但低效、無效產能卻異常過剩。

  為確保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國家發改委曾一再要求各地摸底調查新能源汽車產能,警惕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近日國家發改委更明確表態,要求新能源汽車現有基地達到合理規模前,不再新增產能布點。

  04

  門檻抬升

  產能過剩的情況并非只出現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像芯片、光伏、風電、鋼鐵、煤化工等成熟產業,均或多或少面臨產能過剩問題。

  所以一定意義上來說,產能過剩也是一個行業走向成熟的標志。這也意味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準入門檻已有所提高,不是什么玩家都能夠在其中分得一杯羹。

  以芯片為例。近兩年“芯片荒”成為困擾很多行業發展的阻礙,芯片急缺加快了芯片廠的設置和增加產能的腳步,但與此同時,一些沒經驗、沒技術、沒人才的“三無”企業也投身進來,盲目上項目,低水平重復建設風險顯現,甚至有個別項目建設停滯、廠房控制,造成資源浪費。

  為此,國家發改委對芯片產業進行了窗口指導,加強對集成電路重大項目建設的服務和指導,有序引導和規范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秩序,同時大力整治芯片項目爛尾亂象。

  回到新能源汽車行業來看,伴隨眾多傳統車企不約而同轉舵,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可以預見的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將逐漸由藍海市場變為紅海市場,新能源汽車行業也將從粗放型向高質量發展轉變。而行業洗牌過程中,那些發展潛力小、資質平庸的新能源汽車企將很難存活下去。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