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半導體人才被挖?我國半導體工程師的人才缺口超過了25萬人

時間:2022-03-22

來源:21ic電子網

導語:據臺灣媒體報道稱,臺灣地區法務部聯合臺北、士林、桃園、新竹及臺中的五處所謂的檢察署、八個外勤站展開大規模突擊檢查,主要是針對“涉嫌違法在臺挖角科技人才”的大陸企業或研發中心。

  據悉,此次遭集中調查的大陸芯片公司大概有8家,分別為:全芯智造、柏森、中星微、印星科技、芯原、硅谷數模、北京開易弘、聚力成科技,領域涵括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設計、第三代半導體研發及IC設計、液晶顯示器驅動IC設計、數字多媒體IC設計、圖像傳感器CIS設計、IC設計定制一站式服務平臺、通訊與電器及機電設備IC設計、電動車相關零組件等。

  其中,中星微作為半導體自主研發公司,曾發布國內自主創新的新一代視頻編解碼芯片;芯原微電子是一家依托自主半導體IP,以芯片定制服務和半導體IP授權服務為主的企業;聚力成科技是致力于打造第三代半導體新功率平臺,助力實現我國第三代半導體自主可控的宏偉目標,加速電力電子領域高速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多家公司將自主芯片寫入官網,亦隱隱透著一股國產替代的氣息。眾所周知,芯片產業鏈的配合往往涉及全球很多國家跟地區,但部分國家或地區報以特定目的,通過政策及禁令的方式打破既往格局。

  時間回到2018年,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科技附加值高的軟硬件產品進口路受阻。彼時,國內芯片自給率僅15%左右,高端芯片仍需大量進口,自主能力不足的問題由此暴露。基于此,一場自上而下的國產替代潮應運而生,推動著硬科技賽道的洶涌,以及資本市場投資風向的轉舵。投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硬科技賽道取代過往的投資大熱互聯網行業成為了主流,其中半導體芯片領域融資額接近200億美元。

  中國芯片半導體行業被海外壟斷、被外資卡脖子已經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雖然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半導體企業意識到了芯片國產化替代的重要性,開始在芯片領域加大研發投資力度,力求進一步實現芯片的自主化。

  但是,從整體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芯片半導體行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績,諸如紫光展銳以及中芯國際在內的國產芯片巨頭在芯片領域的研發成果越來越突出,然而中國想要切實擺脫西方國家的芯片壟斷,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芯片半導體與西方國家相比較存在一定的差距,除了中國芯片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起步較晚,限制了國產芯片的發展之外。中國芯片人才的短缺也成為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

  尤其是現如今全球芯片短缺的問題愈演愈烈,一眾芯片廠商為了解決缺芯難題不斷進行芯片產業的擴產,進一步加劇了芯片半導體行業的人才短缺問題。早在2020年業內發布的資料就透露,2020年中國半導體工程師的人才缺口超過了25萬人。

  在中國的高校中,與半導體相關的專業專設非常少。

  與金融、智能、互聯網等行業相比,半導體專業在市場上需求量大,但工資低,賺錢能力小,因此很少有年輕人愿意選擇這個行業。

  現在年輕人的生活成本在增加,國家對于高新技術人才的補貼力度又不大,比起半導體行業,更多的年輕人會選擇能夠賺取更多金錢的行業。

  學習的人少,人才自然少。此外,專業知識要求不高,在設立了半導體專業的學府中,對半導體專業知識的要求卻不高,這就導致人才的質量下降,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據悉,中國兩所高等學府清華北大已經開始設立電路學院,而中芯國際也聯合華中科技大學成立集成電路學院。

  我國為了鼓勵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也開放了很多政策,還出臺了很多補助政策。

  在高校的配合和國家的政策下,相信未來半導體人才缺口將會慢慢被填滿。

  臺積電研究發展副總經理米玉杰榮獲2022 年IEEE Frederik Philips獎,他在接受IEEE采訪時表示,半導體產業的挑戰一是在于技術的選擇;二是找到足夠多的人才。另外半導體短缺仍然是目前必須面對的障礙。

  米玉杰指出,半導體短缺的問題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等到新的晶圓廠上線才能解決。“目前半導體行業正在投入大量資金來建設額外的產能,以解決芯片短缺問題。與兩年前相比,我們今天對未來需求的了解要清晰得多。”米玉杰說道。

  對于半導體短缺的原因,米玉杰認為是疫情大流行擾亂了全球經濟,電子產品在日常生活中的日益普及也導致半導體需求激增。

  另外,米玉杰透露,臺積電3nm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上市,同時公司也在研究2nm節點。“我們正在接近原子尺度,以前我們可以通過微調工藝來實現下一代節點,但現在每一代都必須在晶體管架構、材料、工藝和工具方面找到新的方法。”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