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5個部門發布了《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該計劃建議,到202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的源泉、高端制造集聚地和綜合應用的新高地。
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還存在哪些不足?未來,如何進一步提高我國機器人產業的創新能力?
行業發展勢頭良好。
工業和信息化部設備工業第一司司長王衛明介紹,在十三五期間,中國機器人行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規模、技術和產品突破。從規模上看,2016年至2020年,中國機器人行業規模快速增長,年復合增長率約15%;從技術和產品上看,精密減速器、智能控制器等關鍵技術和部件加快突破,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整機性能大大提高,功能越來越豐富,產品質量不斷優化。同時,應用程序水平顯著提高。
中國已連續8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2020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246臺/萬人,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兩倍。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涵蓋汽車、電子等52個行業類別,143個行業類別,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在倉儲物流、教育娛樂等領域實現了大規模應用。
王衛明認為,我國機器人行業已基本形成了從零部件到整機再到集成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創新有序推進,整機研發和批量制造能力不斷提高,產業鏈應變能力和協調發展能力不斷提高。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機器人行業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缺乏技術積累、原創研究、理論研究和積極設計能力;產業基礎薄弱,關鍵部件質量穩定性和可靠性不能滿足高性能整機的需求;高速、高精度、重載等高性能整機產品供應不足。
王衛明說: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改革正在加速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機器人產業迎來了升級和發展的窗口期。
推動產品高端智能化。
如今,我國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激增,清掃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也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實現了商業應用。然而,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相比,中國的機器人應用仍然不足,還有很大的擴張空間。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董事長兼秘書長宋曉剛介紹,在十四五期間,面對制造業和家庭服務的發展,中國將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重點產品的創新和應用,促進高端智能產品的發展。
宋曉剛表示,在工業機器人方面,中國將重點開發汽車、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領域的焊接機器人、半導體行業的真空(清潔)機器人等。在服務機器人方面,重點開發農業機器人、采礦機器人、建筑機器人、醫療康復機器人、養老機器人、家庭服務機器人和公共服務機器人。在特種機器人方面,重點開發水下機器人、安全機器人、危險環境操作機器人、衛生防疫機器人。
宋曉剛說: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深入應用,機器人智能的發展呈現出多維升級的新特點,即從單一感知到全球感知,從感知智能到認知智能,從單一智能到集群智能,從圍欄操作到人機合作。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該計劃明確規定,到2025年,一批機器人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將取得突破,整機綜合指標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關鍵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將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水平。機器人行業年營業收入增長率超過20%。
宋曉剛認為,在十四五期間,要加強核心技術研究,突破機器人系統開發、操作系統等共同技術,開發仿生感知認知等前沿技術。建立健全創新體系,充分發揮機器人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的作用,加快成果轉化。支持協同創新與技術融合,鼓勵骨干企業共同開展機器人協同研發,提高新產品研發效率;推進人工智能、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整合和應用,提高機器人的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王紅表示:實現‘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王宏表示,要鞏固產業基礎,填補專用材料、核心部件、加工技術等不足,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增強產品供應,聚集優勢資源,促進高端機器人產品開發,擴大機器人產品系列和類型,提高性能、質量和安全;擴大市場應用,實施機器人+應用行動,組織生產需求,促進典型應用場景開發,優化產業生態,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加快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