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英特爾并購Tower,半導體格局大裂變

時間:2022-02-28

來源:

導語:肩負著讓美國制造再次偉大重任的英特爾,豪橫地溢價60%求購Tower半導體(Tower Semiconductor,簡稱Tower),這是一樁蹊蹺的交易,但足以暴露出美國半導體大變局的路線圖。而且并購Tower只是開端,后面會有更多并購。

  蹊蹺的并購

  之所以說蹊蹺,首先不尋常的是,英特爾看上Tower的什么?

  竟然大方地溢價60%并購。Tower在2020年營收為12.66億美元,凈利潤為8230.2萬美元。英特爾2021年營收為790.2億美元,凈利潤為224億美元。從財務上來說收下Tower,其貢獻不足目前英特爾的百分之一,這點對英特爾絲毫沒有吸引力。

  其次,Tower是一家代工廠,有人說英特爾買下Tower是為學習代工業務。基辛格也放言要和臺積電一決高下,要爭取代工蘋果。但地球人都知道英特爾是一家IDM公司,血管里流淌著的,骨子里刻著的都是IDM的基因。基辛格服務英特爾30年,可謂是英特爾一手培養的子弟兵,加之長期從事技術,他不可能不清楚英特爾上上下下那份IDM傲骨。

  盡管臺積電這幾年如日中天,盡管蘋果和谷歌都在自己設計芯片,但畢竟代工從來就是一份苦活,利潤再怎么高也是乙方,技術再怎么牛也是打工人身份。作為祖上一直豪闊,現在依然架勢不倒的豪門,讓英特爾真正低下頭去做服務于人的差事,其難度不啻于脫胎換骨。

  改變一個公司的企業文化,就如同改變一個人的基因那么難。而且基辛格上任以來從來沒怎么講過什么代工大計,反而一直宣傳的是IDM2.0.基辛格真正要做的是改變“不良決策與差勁執行”,“讓設計團隊打造出更好的芯片,讓蘋果也說,‘這是比我們做得更好’的產品。”而不是躬身入局,為蘋果去打工。

  再者說,很難想象有什么力量能讓全球前三的巨頭俯下身子,向代工排名第七,體量不足自己百分之一的同行求教。所以英特爾買Tower全面轉向代工之說,是一件缺少說服力的事。

  第三,并購的時間點和過程很蹊蹺。基辛格上任一年鑼鼓喧天,宣發了很多發展理念,但一直沒真金白銀地出手,直到1月21日宣布興建兩座芯片廠。尤其此次并購Tower,出手快如閃電。按照國際并購慣例,先有董事會宣發,再有談判,然后成交。這一次一上來就直接快進到大結局。

  這要么是圖謀已久,要么是急不可待。Tower是一家上市公司,如果之前有并購邀約,應該發布公告,不可能一直馬銜環、人含枚地屏蔽消息,萬一有個閃失豈不構成內幕交易?所以大概率來說,買點突然出現,買家志在必得,英特爾把支票簿直接扔到Tower的董事會面前, Tower股東也樂得趁此大行情脫手,一擊即中。

  那么英特爾在等哪股東風?是什么觸發了并購扳機?

  美國新思維

  以上三個疑問,唯一能講得通的解釋就是,美國大幅調整全球價值鏈的布局,顛覆過去那種把制造等臟活累活向外分包,只把核心和先進技術抓在手里、高利潤的環節留在美國,進而高枕無憂的全球產業分工思路。尤其美國芯片法案從國會通過后,聯邦政府給予美國芯片巨頭真金白銀和政治資源,讓美國本土巨頭大幅擴張制造能力,而并購Tower就是這個調整的產物。

  美國精英發現,技術不是維持半導體優勢的唯一王牌,如果制造在哪里,哪里就可以進行更快的技術創新,華為就是一個力證;其次制造也并不僅僅是臟活累活,而是能夠掌控整個產業鏈的權柄,產能危機中的臺積電就是明證。因此美國要從政治上、經濟上給予本土芯片制造企業更多資源,扭轉目前產能外置的局面。據外媒報道,如果英特爾能拿到聯邦補助,英特爾每個造價100億美元的芯片廠,可以獲得30億美元的補助。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月21日英特爾CEO基辛格與拜登并肩出現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在俄亥俄州興建兩座芯片廠。身后的背景板上大大地寫著Made in  America幾個人大字。基辛格發表演講稱,“這是英特爾和全球半導體行業歷史性的一天”。

  英特爾作為美國高端制造回流的抓手,在基辛格的心中這并不是一句泛泛的客套話。代工不代工已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Made in  America,重要的是英特爾要立刻、馬上向美國政府、美國民眾、美國產業界展示擴張產能的執行力。擴產就能讓憂心美國優勢的民眾興奮,為大眾提供一種美國國力正在恢復的愉悅感,只有這樣才能立馬提升美國社會、美國實業界對本土芯片制造企業的信心和支持力度,才能讓聯邦政府向英特爾傾注更多資源。

  英特爾并不僅僅意在美國政府資源,英特爾所謀者更大。憑心而論,英特爾從代工層面擊敗臺積電是非常困難的事,讓英特爾從市場中奪回蘋果訂單也是很難實現的目標,但英特爾可以從場外來撬動蘋果訂單。蘋果總要分散芯片制造,不敢將寶持續地押在一家制造企業身上。更為關鍵的是,如果英特爾擴產順利,英特爾成為Made in  America的旗幟,蘋果遲早會受到Made in  America的政治壓力。那時候,蘋果自然會雙手奉上大單。

  所以,并購Tower ,英特爾有一石三鳥之意。

  首先是展示快速擴產業績,讓英特爾自建工廠,以美國的效率,想在新聞中展示擴產成就,至少是兩三年或者三四年之后的事。英特爾不僅要向民眾展示,更要向董事會展示業績。所以英特爾等不及自建;其次,英特爾是一家在軟件、芯片制造、封裝等方面都有深厚積累的公司,買下Tower看重的是與Tower合作的設計公司和產品。這也正是英特爾新組建的代工服務 (IFS)部門要擴大的第三方代工產能的意圖。尤其Tower有相當份額的軍工業務,拿下Tower英特爾可以獲得更多軍方訂單,乃至更多配套的政府資源,這對美國社會輿論也是一種動員;最后,英特爾確實需要即戰力,畢竟美國汽車業還在嚴重缺芯。

  基于以上考量,英特爾對Tower志在必得。盡管Tower并購需要Tower母國以色列審批,也需要中國政府審批,但由于Tower的市場份額沒有達到壟斷的地步,所以中國沒有足夠的理由否決。即便出于其他合理原因否決,英特爾寧可讓Tower失去部分市場,也要把它收入囊。而以色列政府作為美國最親密的盟友之一,更沒有理由否決。所以Tower的并購成功率極高。

  如此一來,就會對美國芯片巨頭形成一種正向反饋:買的產能越多,美國政府和美國社會回饋的資源就會越多。那么,接下來英特爾必然會不停地并購產能。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美國存儲獨苗美光,以及Global Foundries自然也會見樣學樣。

  全球代工企業就那么多,排名前十的企業分屬于中國大陸、中國臺灣,韓國與美國。除去臺積電、三星以及中芯、華虹,其他企業在此語境之下個個都是美國巨頭的盤中菜。如果后續傳出英特爾并購聯電,甚至并購封裝企業;美光并購力積電,西部數據買下鎧俠,Global Foundries上市之后繼續7nm等等,一點都不應該感到意外。

  盡管Tower并購案只有區區54億美元,這是英特爾的一小步,但是全球半導體格局的一大步。這意味著半導體產業以產能為核心的區域化趨勢明朗化。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當各國認識到高端制造與科技進步的聯動作用,以及高端制造對于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之后,全球化的半導體供應鏈就裂為幾段。歐洲否決美國公司發起的并購,以及美國企業四處并購的勢頭都是這種趨勢的體現。

  真正的對手

  盡管美國520億美元的芯片法案在鼓勵三星和臺積電去美國建廠,但520法案真正愛著的還是美國公司,邀請臺積電和三星進入美國只是作為幫閑。

  當然臺積電和三星對入駐美國也持有高度戒備,因為美國畢竟有別于儒家文化圈,美國芯片公司之間的人員高度流動,這自然會導致技術泄露,臺積電和三星自然不敢把最先進的技術拿到美國。當然美國也沒有要求它們在美國設立研發部門,因為美國需要的是他們的人才和產能,以及由此形成的產業生態。

  其實,美國高端制造的真正對手正是臺積電和三星。美國的芯片產能份額下降,對全球芯片掌控能力的下降,真正原因是自己的盟友,而不是中國大陸。因為中國大陸企業從來沒有挑戰過英特爾等美國半導體企業。

  按說美國重掌科技控制權的理性做法,應該是和擁有半導體巨大市場的中國結盟,讓中國終端公司和美國半導體企業深度結合。這并非癡人說夢,因為中國的芯片制造能力距離市場最新技術有相當的距離,此前中國科技企業也從來沒有意愿使用中國本土芯片制造能力來制造最先進的芯片。中國需要安全的供應鏈,需要有人幫助制造芯片;美國需要對抗代工企業的侵蝕,二者本來有巨大的合作空間。

  但是,美國對于科技競爭力的下降出現了誤判,認錯了盟友,找錯了對手。當然中國企業也沒有主動趨吉避害的意識,如果在貿易摩擦之前有足夠的大局觀,或許結果將大為不同。最終兩方面的誤判,導致慘劇發生。美國反其道行之,聯合三星、臺積電打壓中國科技企業。從現在的結果看,貿易摩擦沒有給美國科技公司帶來任何好處,反而讓韓國漁翁得利,成為中美貿易摩擦最大的受益者。

  發起貿易摩擦嚴重破壞了之前的科技均衡。由于中國科技企業被嚴重削弱,使得三星一家獨大安卓市場,三星也成為全球唯一一家同時制造手機、設計芯片、生產芯片的企業。貿易摩擦也撕裂了原來的供應鏈,使得臺積電成為全球最有權勢的科技企業。

  今天美國要重掌芯片制造優勢時,赫然發現最大障礙竟然是臺積電和三星。其實盟友比對手更難對付,盟友就像鐵扇公主腹中的孫悟空,無法靠制裁和修改規則來戰勝盟友。

  但目前貌似可以置身事外的局面對中國企業并非好事,老大老二打架,往往受傷的是老三。如若美國芯片制造持續擴大產能,自然對市場份額形成擠壓,對全球人才、設備形成抽離,二三線企業將受到嚴峻考驗。

  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中國的比較優勢正在一步步喪失。目前中國大陸的芯片人才成本已經高于中國臺灣,與美國的差距也不大。但是美國的水、電價有很大優勢,另外由于高度自動化逐漸成為現實,黑燈車間越來越多的出現,人力成本和勤奮差異正在全球范圍內被抹平,這時候制造這種最重要的資產就會被送回總部,即總部制造化。

  結語

  總之,美國芯片巨頭依靠美國強大的綜合實力,在美國聯邦政府的強力支持下,進行超常規擴張,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形成強大壓力。在半導體區域化的格局正在形成的前提下,各大經濟體唯有爭相做大做強才能抗衡,我們也只有聚焦龍頭,扶大扶強,產能為王。

  另外,均勢平衡是人類的古老智慧,是大國競合時長期發揮作用的鐵律。譬如三國時期,陸遜取荊州的本質是不愿蜀國獨大;歐洲近幾百年來,英國一直維系著歐洲大陸的均衡,譬如普法戰爭法國戰敗,英國維護法國不至于過于削弱。一戰德國戰敗,英國維護德國不至于過于削弱。在目前這局芯片三國殺中,我們也要有一份棋手的自覺,沒有永遠的對手,自然也沒有永遠的盟友,我們依然有連橫合縱的機會,有時候我們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產業界缺乏戰略思維是我們在貿易摩擦中最慘痛的認識:對外,沒有向美國講道理的能力和通道;對內,需要強大的自省能力,需要理性認識自己的實力。最近《求是》發表習近平主席的署名文章《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其中提出一點,“要密切觀察、主動作為,主動參與國際組織數字經濟議題談判,開展雙多邊數字治理合作,維護和完善多邊數字經濟治理機制,及時提出中國方案,發出中國聲音。”確如其言,我們需要一批能里能外,有見地、有音量的強大智庫。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