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R市場正在蓬勃發展。2020年,其市場規模約為3.56億美元。據MarketWatch預測,到2026年,AMR全球市場規模將增至10.1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15.9%。制造和物流企業需要高吞吐量、快速簡單的機器人部署以及靈活的生產線。這一發展趨勢伴隨著新應用的出現,驅動著AGV向AMR的重大轉變。
AMR機器人如何應對技術壁壘
AMR的本質是機器人,而機器人技術是一項綜合性技術,包含算法、系統軟件、機械硬件和電子電路四大部分,每個部分都至關重要。“如果你每一項只做到九十分,綜合下來可能連及格線都到不了”。能同時掌握這四項技術的企業少之又少,這為AMR建起了天然的護城河。
在AMR的所有功能環節中,導航是重中之重。導航的核心是回答三個問題:一、機器人的位置和朝向是怎樣的;二、機器人要去哪里以及怎么去;三、怎么判斷機器人已經到達了目的地。這三個問題最后又可以歸結為一點——定位。“誰能把定位做好,就能在這場競爭中獲得優勢。”
AMR的另一項核心技術在于分布式的控制系統。與AGV不同,AMR不需要一個中央控制系統對它發號施令,而是可以根據周圍環境自主決策。一個AMR集群的分工決策分為兩個環節:
第一環節,云端服務會對接客戶的訂單管理系統,把訂單拆解成機器人能夠理解的任務,然后打包通過4G網絡傳輸給集群中的任意一臺機器人。
第二環節,收到任務包的機器人會通過一種類似WiFi點對點的傳輸技術,將任務包同步給集群內的所有機器人。然后機器人會根據自身的位置,就近領取任務。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可以降低機器人與云端通信的頻率,降低對網絡的要求,同時減輕云端的負擔。不過這種方案存在兩大技術難點:首先機器人間的點對點傳輸存在距離限制,會導致一定的延遲,給系統造成負擔;其次,如果兩臺機器人距離某個任務距離相同,可能會產生沖突。
只要解決好這兩個問題,分布式控制系統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就好比一家公司,老板只需要給下面的員工發放任務,員工之間會自主協調,完成任務后再統一匯總上報給老板,非常高效靈活。
與AGV相比,AMR更加靈活。如果產線布局發生變化,同步定位與建圖(SLAM)可以讓機器人探索不熟悉的位置空間以便自動創建地圖,且無需操作人員額外的努力或者成本。AMR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傳感器技術來動態檢測和躲避障礙物,包括人。這些機器人使用傳感器和攝像頭檢測與實時.通信相結合的技術,實現了與人類的實時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