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供需循環暢通,為下半年經濟運行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給出了明確的判斷。
戰略性新興產業各領域上半年表現各有千秋,而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依然是下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核心任務。
今年以來,我國工業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供需兩端穩步增長,內外需加速回升,復蘇面持續擴大,市場預期穩定向好,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企業效益明顯改善。上半年,工業機器人等產業快速發展,賽迪顧問智能制造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張龍表示,這背后其實是企業數字化步伐的加快。數字化要真正走進企業,工業機器人等產業一定會是先行者,這些產業也將繼續引領高技術制造的發展。
數字化提速帶動工業機器人等產業發展
6月2日,華為發布多款搭載Harmony OS 2(鴻蒙)的新產品。作為新一代智能終端操作系統,鴻蒙為不同設備的智能化、互聯與協同提供統一的“語言”,讓應用創新更加便捷。華為表示,已有300多家應用和服務廠商、1000多家硬件廠商共同參與到鴻蒙生態建設當中。
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的發布,是產業智能化升級的縮影。數字化、智能化步伐提速,不僅孵化了新的業態、激發了很多創新,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更是改變了生產方式、催生了新的空間。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43.1%的受訪企業表示對人工智能非常重視,且超95%的受訪企業表示重視人工智能成果的應用;58.4%的中國企業表示將重點布局人工智能領域。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中國智能制造行業剛剛起步,現階段逐漸從低附加值、創新能力不足的純人工制造代工加工階段轉向逐漸應用智能軟件、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化生產模式的階段。
一系列的政策讓數字化轉型進入了快車道,企業的數字化的發展方向也越來越明晰。去年8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就推動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做出全面部署,并明確提出,要打造四類企業標桿:一是制造類企業示范樣板,二是能源類企業示范樣板,三是建筑類企業示范樣板,四是服務類企業示范樣板。
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不僅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數字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更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新機遇、注入新動能。據了解,工信部將聯合相關部門打造一批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培育一批綜合性強、帶動面廣的示范場景,建設和推廣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百萬工業App培育行動。工信部數據顯示,1月至5月,我國工業軟件產品收入同比增長23.2%,成為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的《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0年版)》,自2021年1月27日起施行。根據《目錄》,我國將進一步鼓勵外資投向先進制造業,增強重要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要有數字化思維
提到已經開始的數字化轉型,河北安迪模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桂顯說:“傳統制造業普遍利潤都不算很高。當初(數字化改造前)我們想的是,哪怕提升了1%的利潤,都可以接受,但后來的賦能效果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中國船舶集團設計建造了全球首艘通過船級社認證的智能船舶,中國寶武通過“無人工廠建設”實現行車操作的準“無人值守”,國家電網打造新能源云平臺推動3000余家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據了解,中央企業2/3的研發單位實現三維數字化建模和仿真,半數以上建成了產業鏈數字化生態協同平臺。
2021年,在客戶需求個性化、出口訂單迅速增長、產能過剩等多種因素影響下,中國制造企業進一步加大對數字化轉型的投資力度。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6%,兩年平均增長13.2%。談及上半年工業機器人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張龍告訴本刊記者,這些產業向好的趨勢會延續較久的時間,產業數字化是大勢所趨。
根據2016年發布的《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中的定義,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簡單來說,智能制造的發展將遵循“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三大范式。在張龍看來,制造業已經從原來的賣方市場,即“我產什么你買什么”轉變成了現在的買方市場,即“你想要什么,我生產什么”。
正值“十四五”開年,智能制造迎來了“第二步走”的關鍵時刻,張龍告訴記者,經過5年時間的概念普及期,大家開始從迷茫轉向聚焦,從不知何為智能制造變成利用設備更迭、軟件架構鋪設、工業數據挖掘、模型算法助力等形式,實現智能制造升級。
目前在制造業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張龍坦言:“很多企業還處在概念摸索的階段,不知道數字化實際的邏輯究竟是什么。目前企業在數字化發展上,分化嚴重,結構不合理,屬于標準的正三角型。”具體來說,頭部企業的數字化進程比較快,腰部以下企業數量多但數字化進程較慢。這種情況下,不同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數字化程度,按方抓藥。對于自動化、信息化良好的企業,可以更多地從“軟”的角度出發,從挖掘工業大數據到挖掘精準的工業大數據。
張龍告訴記者,企業在管理架構的搭建上,首先要有數字化的思維。所有的設計出發點應該考慮是不是利于產品生產和提升。做好一個企業還是做好一個產品,對制造業企業來說,應該是先做好一個產品。
國信證券高級研究員張立超表示,對于數字經濟時代來說,“數據、知識、技術、人才”儼然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資產。若從企業資產結構來說,輕實物資產、重人力資本、重數據資產更是已逐漸演變成一種趨勢,并成為企業優化資產配置、提高經營管理能力、創新管理業態模式的關鍵要素。
重視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進入本世紀以來,以“智造”為主要特征的制造業數字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來勢洶洶、勢不可擋。從我國目前的制造業結構來看,眾多的中小制造企業是制造業的構成主體。張龍對記者說,從實現路徑上企業的數字化還處在一個摸索期,不過未來數字化轉型真正的領頭羊一定是出自制造業企業。
張龍強調要重視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相對落后的企業快速提升,對于國內制造業的提升是很好的。對于大中型企業,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的加入,對其數字化轉型是如虎添翼,但對于小企業來說,既然設備所需的資金較大,可以換一個思路,從電流等間接指標,通過智能網關、微電控制器等設備獲取傳統設備的基礎數據,再利用軟件和算法進行分析使用,用低成本的方式加快本身的數字化轉型步伐,對于這樣規模的企業更適用,更好操作。”
縱觀國外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之路,大部分是在自動化解決方案的開發與實施基礎上,致力于企業現有業務模式的優化,最終實現以“智造”為技術特征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之路。數字經濟時代,企業面臨的將是一個更富挑戰性、競爭更激烈的市場環境。結合自身實際和市場趨勢不斷推進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將是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關鍵。
如何促進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健康發展?張龍期待數字化能盡快出臺量化標準和范圍。“未來希望在工控等領域有一些政策細分方向發布。盡可能把新出現的一些數字化方式放到傳統的大框子里,這樣可以享受政府的政策紅利,對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是有益的。”
工信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田玉龍表示,今年下半年工信部將加快實施質量強國戰略,擴大高質量產品供給,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制造品牌。大力推動智能制造,建設智能工廠和智慧產業鏈,培育壯大智能服務新模式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