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和工業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提供商「WATTMAN瓦特曼」智能已于近日完成A輪融資,融資額為6000萬元。本輪融資由亦聯資本領投,多位產業投資者跟投,光濟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研發投入、技術團隊擴充,以及銷售渠道的拓展。
據了解,在鋼鐵冶金、有色金屬、礦山等重工業行業中,工藝流程嚴格、作業環境相對復雜。高溫、粉塵等不利環境因素,對硬件設備穩定性和復雜場景適應性有著頗高的要求。
針對重工業行業痛點,瓦特曼智能基于機器視覺、3D感知和運動規劃控制等AI技術研發的3D智能清理打磨機器人、智能冶金撈渣機器人、無人天車、高溫冶煉容器內襯侵蝕智能監測機器人等解決方案和產品成功在多家重工業企業上線應用。
WATTMAN3D智能碳塊清理機器人
目前,國內工業智能制造領域主要有3大類玩家,西門子、ABB為代表的跨國傳統工業企業,寶信、賽迪、首自信等基礎工業龍頭企業旗下的信息化公司,以及新創人工智能科技公司。
西門子和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庫卡、ABB、FUNAC、安川,具備完整產業鏈,在工業機器人行業的上游擁有較強的話語權。寶信、賽迪等依托國企的品牌優勢、行業影響力和生產工藝流程熟悉等優勢,在工業自動化時代提供了諸多工業自動化和信息化解決方案,積累了大量行業客戶。
瓦特曼智能這類人工智能公司,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融合并深入生產工藝環節中,向行業提供了具備機器視覺、3D感知、運動規劃控制等AI能力以解決實際生產核心痛點的智能化產品。
在人工智能創業公司中,瓦特曼從冶金等基礎重工業和原材料工業行業切入,為如鋼鐵冶煉的高爐、轉爐、電爐、無人天車等,原鋁生產環節的電解、焙燒、智能倉儲等核心通用工藝場景提供解決方案;而梅卡曼德、節卡機器人的產品應用則主要集中在汽車、電子行業,以元器件的焊接、組裝,物料的抓取、碼放為主要場景。
瓦特曼有三大特點,一是其產品思路是圍繞工業機器人、無人駕駛、機器視覺等AI技術,綜合使用各項技術為客戶提供不同類型的解決方案及產品。在場景選擇上,瓦特曼智能主要從生產主線的痛點切入,選擇可應用規模大、受歡迎程度高的場景。
目前,針對重工業行業痛點,瓦特曼推出了3D智能清理打磨機器人、智能冶金撈渣機器人、無人天車、高溫冶煉容器內襯侵蝕智能監測機器人等解決方案和產品。
由于其底層技術也具有較高復用性和跨行業延展屬性,在產品研發速度上,瓦特曼智能第一款產品清理打磨機器人用了2年研發時間,到研發撈渣機器人產品,產品打磨期則為6個月。而如無人天車吊運一類的產品,在重工業是通用產品。
二是,瓦特曼選擇從鋼鐵冶金、有色金屬、礦山等重工業行業和原材料行業切入,推出智能化產品。
亦聯資本投資副總裁楊寅表示,工業無人化市場受到產業政策和下游需求的雙重驅動,行業前景廣闊,但創業公司需要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將核心技術優勢迅速轉化為產品力。
2020年,中國鋼鐵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56.5%,原鋁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56.79%,中國的冶金、鋼鐵行業的智能化改造存在較大市場。
且鋼鐵冶金、有色金屬、礦山等重工業行業工藝流程嚴格、作業環境相對復雜。有高溫、粉塵等不利環境因素,產品對復雜場景適應性要高;且客戶對于硬件設備穩定性要求較高,具有較高進入壁壘。
目前,瓦特曼與寶武集團、中國鋁業、金川集團、首鋼集團、河鋼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華菱集團、攀鋼集團等多家中國500強企業達成戰略合作。信發集團、東方希望、冶控集團、太重集團等諸多重點骨干工業企業均為瓦特曼智能深度戰略合作伙伴。
三是,瓦特曼的發展策略是,先逐步為客戶解決單點通用場景問題,提供智能化和數字化的服務,再從下至上,推出為數字工廠服務的智慧安全生產管理系統。其智慧安全生產管理系統目前已在一家千億級重工業公司落地。
在銷售方式上,瓦特曼智能早期會與行業頭部客戶共同打磨研發產品。產品成熟后,瓦特曼智能選擇與騰訊、華為等互聯網巨頭和太重、寶信等傳統工業巨頭及工業自動化頭部企業合作,共同推動產品在行業的落地。
公司發展上,截至2021年5月,瓦特曼智能累計服務中國工業企業客戶近百家,其中中國制造百強企業超10家,其中,千億規模合作客戶超8家。
公司營收上,2020年,瓦特曼智能營收增長超5倍,根據2021前兩個季度業務進展,預計2021全年營收將突破一億元。瓦特曼智能聯合創始人兼CEO譚勝虎告訴36氪:“在鋁行業,瓦特曼智能未來就能達到5-10億的營收,從鋁行業向鋼鐵行業擴展后,公司市場空間會變得更大?!?/p>
在團隊成員上,瓦特曼聯合創始人兼CEO譚勝虎是北京大學微電子系碩士,資深互聯網連續創業者;創始人兼CTO陳仁博士曾擔任騰訊無人駕駛團隊技術負責人,先后在百度無人駕駛和深度學習研究院任職;聯合創始人陳洪擁有超過二十年的工業自動化領域產業和管理經驗。公司研發人員占比超75%,多來自騰訊、華為、百度、ABB和有色金屬、鋼鐵制造等行業企業。
亦聯資本投資副總裁楊寅表示:“瓦特曼智能在機器人和AI領域長期深耕,并能切實落地到生產中企業最痛的環節,通過標準化產品解決以前無法實現的功能,為工業企業創造長期價值。”
文章來源: 36氪,鳳凰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