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化是指用機器替代人工完成復雜、危險和重復單調的工作,把禁錮的勞動力從以往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以優化勞動力結構,促進社會的智能化、信息化和高效化發展。早期,機器“替工”主要體現在工業生產中,即實現工廠自動化,疫情防控常態化,制造企業建設智能工廠的需求被進一步激發。據數據統計預測,2020-2025年,工業機器人行業整體復合增長率將穩定在22%左右,預計到2025年中國機器人行業市場規模將達402.5億美元。
隨著市場需求革新,新一輪技術革命和信息產業變革,智能機器人的“替工”服務開始回歸理性,逐漸擺脫概念至上的空殼,深度影響和改變各行各業的運作方式,從油田開采到電房巡檢,從醫療輔助到幼兒晨檢,從園區巡邏到樓宇巡更,從酒店迎賓到餐飲配送,從法律援助到科普教育等等。
從機器人的應用細分領域看,服務型機器人正在向紅海市場過渡。據《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 年)》數據顯示,2014至2018年全球服務機器人銷售額由35.1億美元增長至82.9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3.97%,預計至2021年銷售額將達到131.4億美元,2019-2021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7.86%。
工業機器人磨煉了數十年,才在市場上占得一席之地,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產業之一,為什么偏偏服務機器人可以提速進入“大躍進”時期?
市場剛需誘使機器人企業開啟機器人產品的商業化進程
疫情無接觸的剛性需求,帶動了機器人的快速增長。
從融資情況看,2020年,機器人企業相比以往,活躍度呈倍數上升,據企查查大數據研究院發布《近十年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在業、存續的“機器人”相關企業共20.5萬家,2020年注冊量暴增,共新注冊7.04萬家企業,同比增長69%?!秷蟾妗方y計顯示,2020年機器人行業投融資次數為242起,融資額高達267.7億元,其中融資上億的事件共67起,僅前十大融資事件,總融資額就超過了70億元人民幣。
此外,相比工業機器人的笨重和碩大,服務機器人的靈活和人機交互屬性強化了市場快速接受能力,重塑了機器人企業猛踩油門突進的信心。
以酒店配送機器人為例,配送機器人具備相對較低的價格以及可靠的安全性,并且可以進行功能定制,滿足日常運營中多種多樣的應用場景,更重要的是,配送機器人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因而成為眾多酒店實現服務智能化的首選。根據云跡科技實際應用案例的數據,服務員完成一次客房配送工作人均用時8分鐘,機器人配送平均用時僅為6分鐘,機器人日均業務量可達200次,其中夜間任務量高達110次,在業務量同為200次的情況下,機器人每日可節省時間達6.7小時。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酒店業員工平均年薪48260元進行換算,酒店業員工平均時薪為23.11元,其每日可節省人力成本154.84元,酒店運營一臺機器人每年可節省人力空間約為56515.5元。
截至目前,云跡科技客戶覆蓋超5000家,并以月增千家以上速度,持續擴張。2020年度,云跡科技10個月內完成了2次資本運作,累計融資額高達5億元人民幣。
當室內場景開始變得擁擠,配送機器人開始由室內延伸至了室外更加復雜的場景,如阿里“小蠻驢”送快遞,以及疫情期間,京東的醫療物資配送機器人等等。無論場景如何轉換,歸根結底,是因為市場出現了需求,用戶看到了產品帶來的利好,反之,通過市場教育,養成用戶習慣,加快了服務機器人的商業化和模塊化應用進程。
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加速推動機器人產品由概念走向落地
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極大地促進了機器人行業的飛速發展。智能機器人產業鏈涵蓋芯片、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圖像、語音、語義等AI技術,機器人操作系統,以及上層產品應用幾大環節。
在底層硬件方面,日益強勁的中國芯和關鍵零部件日漸滿足機器人的造血需求。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芯片市場規模達到33.3億元,同比增長75%,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進一步增長,達到75.1億元。在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方面,現階段我國伺服電機行業正處于成長期,行業技術創新十分活躍,并逐漸緊密結合計算機、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2019年全國伺服電機行業市場規模約為135億元,同比增速達到10%以上。
在技術支持方面,機器學習和智能語音技術讓機器人和人更親近。2019年我國機器學習市場規模約2.05億美元。此外,隨著智能語音應用產業的拓展,市場需求增大,預計2020年中國智能語音市場規模將進一步加速擴增。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智能語音解決方案形式業務規模將達63億元,技術平臺輸出形式業務規模將達29.2億元。
據甲子光年發布的《中國AI產業地圖研究》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AI應用終端占比37.3%,其中,AI的應用終端細分行業在服務機器人市場占比將近30%,占據了近三成的智能終端市場。此外,我國第三產業規模較大且發展具有一定持續性,服務密集型產業的穩步發展將很大程度刺激我國服務機器人行業的技術革新以及應用深入,屆時,智能機器人的“替工”本質將進一步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