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智能PLC破繭成蝶的障礙與挑戰

時間:2020-06-19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工業制造向4.0過渡,制造企業需要完成轉型升級,一方面要提升制造設備的自動化水平,另一方面,在工控技術基礎上融合互聯網技術。借助消費數據,優化供應鏈管理,合理規劃工廠制造生產。

PLC是工業在3.0時代的產物,經過50多年的發展,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產品種類不斷豐富。作為控制工業生產系統的大腦,PLC的出現取代了之前控制大功率設備的繼電器,節省制造設備空間、降低電量消耗,減少工程師設備維護的工作量。

當前,工業制造向4.0過渡,制造企業需要完成轉型升級,一方面要提升制造設備的自動化水平,另一方面,在工控技術基礎上融合互聯網技術。借助消費數據,優化供應鏈管理,合理規劃工廠制造生產。為此,在工業自動化方面,PLC作為“大腦”,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今天的PLC已不是傳統PLC

簡單來說,PLC是專用于工業控制的計算機,使用可編程存儲器存儲指令,執行邏輯、順序、計時、計算等功能,并通過模擬或數學I/O組建,控制各種機械生產過程的裝置。其中,CPU又是PLC的大腦,執行用戶程序、匯總、分析、處理從其他模塊采集到的信息。

智能工廠具有全面感知、優化決策、精準執行,實現自主業務管理和制造作業等特點。要實現智能制造,多功能、高性能的工業控制器不可缺位。以往的工業現場,同一臺設備、工藝段、產線,可能是多個控制器,例如工業機器人平臺,是機器人控制器+PLC、柔性加工單元為CNC+PLC。未來的智能工廠,需要將所有單元的控制,由一臺“大腦”控制。

來自貝加萊大中華區總裁肖維榮博士,曾在網絡公開課中提出,今天的PLC已經不是傳統的PLC。他指出,傳統的PLC在執行多個任務時,是從逐個任務執行,周而復始的。而貝加萊新一代PLC,在一個項目多個任務基礎上,系統分成多個任務等級,每個任務對應一個周期,按照周期長短設置優先等級。

從中可以看出,新的PLC不是簡單執行邏輯任務,而是能夠處理生產線中更加復雜的工藝。在遇到緊急事件中,新一代PLC的多任務處理功能,不至于像傳統PLC那樣采取中斷處理。換句話說,就是如今工業生產系統大腦,需要一款智能化程度極高的PLC。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如今的大型PLC系統本身已是一個基于現場總線和局域網的分布式計算系統,而支撐云模式分布式計算系統的相關技術應用于工業控制領域,將帶來工業控制系統體系結構、技術架構、產品形式、應用方式的革命性變革。制造轉向“智”造過程中,PLC領域需要研究課題仍然很多。

怎樣的PLC才能符合工業4.0的要求?

工業4.0大背景下,工廠網絡從封閉的局域網,走向與外部互聯互通,那么對PLC的通信模式也需要改變。PLC的通信系統可以通過ProfiNet、CC-Link、DeviceNet等組網構成更加復雜的控制系統,但是許多PLC與智能工廠所需條碼掃描器、RFID閱讀器、傳感器、工業像機等設備不相匹配。智能制造的前提是采集數據,工廠的物資管理、設備管理等數據都要融入MES系統中,這樣才能為企業生產制造,物流倉儲、營銷管理實現全面的數字化提供更強大的硬件基礎。

由此看出,研發一臺符合工業4.0要求的PLC,存在著許多挑戰,等待研發人士攻克。

首先,需要處理龐大的生產數據和日益復雜的算法。智能制造下,PLC需要存儲更多生產數據是必然的。一方面,消費終端對產品的個性化以及品質要求在提高,工廠需要提高生產的工藝水平、以及降低制造成本。為此,底層控制系統需要處理規模龐大的生產數據和邏輯關系;另一方面,為了處理大量生產數據,對PLC硬件背后的算法,提供更高要求。編寫一套好的算法,是存在一定的技術門檻。

其次,配套編程軟件設計的簡潔性。消費者對產品要求提高了,工廠生產復雜程度肯定會提升。需要PLC完成PID控制、網絡通信、高速計算器、位置控制、數據記錄、文本顯示等功能。這就意味著編程難度在不斷增加。并且,市面上不同品牌的PLC編程語言有異,工程師需要掌握多種編程語言。從終端的采購角度來說,工程師能夠做到一次學習、到處使用,減少企業在人員培訓、技術咨詢、系統調試和軟件維護方面的成本,才是一款實用的PLC產品。

再次,對下游具體應用場景的工程師操作習慣的理解。在PLC實用上,用戶會碰到所謂的日系、德系之分,兩者在軟件編程使用上各有千秋。由于PLC是軟件與硬件相結合的產品,不同的應用場景需要對PLC的軟件做相應調整。此外,不同應用場景,會衍生出工程師操作習慣不同。反過來,需要PLC供應商針對下游具體行業,工程師操作習慣問題,對通用PLC軟件進行重構。無論任何行業,新的制造環境下,PLC的軟件編程都是趨向于簡單易操作。

國內PLC市場競爭格局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最大加工廠,自然PLC的使用量也巨大。在國內PLC市場中,以歐美和日系為主。

歐美品牌方面,以西門子、羅克韋爾和施耐德為代表,其中西門子在小、中、大型產品表現均很優異,成為國內PLC市場主要供應商,僅2016年的市場占有率就達到40.7%;羅克韋爾在大型PLC市場上保持著領先位置,占有率為10.1%;施耐德作為老牌PLC供應商,占有率一直維持在9%左右。日系方面,代表企業為三菱與歐姆龍,憑借著性價比和市場渠道優勢,在國內保持較高的競爭水平。

除此之外,臺資的臺達以高性價比優勢,深挖OEM市場,同時堅持走PLC與變頻器伺服驅動器相互配合解決方案,市場銷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長趨勢。

在本土PLC方面,其發展有近40年歷史,大致可以分為20世紀80-90年代的導入期,此時市面上的PLC均為海外品牌,90年代到200年,是本土工控企業初創期,本土PLC品牌開始出現。2000年之后,是本土PLC品牌發展期。

本土品牌從技術門檻較低的小型PLC入手,并且有著本土化優勢實現快速增長。近年來,本土的中型PLC市場有所突破。例如:匯川技術推出的AM系列中型PLC,在拓展點數、通訊功能、程序容量等方面有較大突破;信捷電氣在推出XG系列中型PLC,能夠支持20軸伺服控制,同時支持標準型PLC的全部功能,具有更快的處理速度。

結語

PLC是工廠自動化和工業過程控制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智能制造時代對PLC性能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是必然的,那么就需要從根本上重新設計它,包括高性能控制、互聯互通、安全通信、跨平臺操作,以及不過時性。從市場角度看,PLC具有銷售渠道壁壘,工業自動化企業單一PLC產品的市場,通常有著隱形天花板。以國外高端品牌為例:首先結合自身優勢,找到合適切入點;其次,得到客戶認可后,逐漸完善產業鏈產品研發,由單一供應商變成方案解商;最后,利用技術沉淀和品牌優勢,成為橫跨中高端市場的綜合性供應商。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