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跨界轉產、全力復工、智能升級成為了疫情下中國制造新舉措。
危機之下有責任,更有機遇,以此為契機加快制造業轉型步伐,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和融合創新,提升企業供應鏈整合能力和協同效率,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抗風險能力。同時,加快5G網絡、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蘊含了增強科技創新、促進產業轉型,穩定經濟增長的戰略要求。針對制造業,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我國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支撐。”
制造業應抓緊數字化轉型升級
數字經濟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機遇。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無人車間、黑燈工廠等概念再度引發關注,一些率先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制造企業提前增強了化危為機的能量。制造業企業要善于主動尋找,數字化時代下適合企業發展的各種機會,包括利用大數據定位自身在世界制造工廠的分工。
“疫情倒逼傳統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改造傳統業務流程,一定程度打破轉型中面臨的不敢轉、不會轉、不能轉等僵局,加快實現轉型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說。
在其看來,從制造業企業關注的進出口數字貿易發展來看,疫情正倒逼貿易商品數字化和貿易手段數字化都取得較快進展。如,外貿企業將洽談、簽約等環節向線上遷移,通過線上廣告、數字海關、智慧物流等新模式帶來貿易效率提升和成本大幅降低。
解決問題加大創新展現競爭新優勢
制造業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創新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在持續攻關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上,代表委員們表示,中國制造必須在高端制造、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等方面體現新競爭優勢。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鑫建議,要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提高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要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要加快制造業布局優化和產業鏈升級,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合理匹配。還要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將優勢資源向關鍵領域、龍頭企業傾斜,實現關鍵節點突破。對國家的既定戰略要堅持不懈抓落實,一棒一棒接到底。
“重大關鍵裝備建造應當采取‘揭榜’模式,鼓勵各類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資本踴躍競爭參加。”全國政協委員、東風公司董事長竺延風提出多項更為細化的建議,在宏觀支持政策上精準施策,做好工業布局和門類、層級分工指引。鼓勵民營資本進入產業關鍵端和細化端,加快形成產學研結合。注重培育軟件環境,建立經驗數據庫,做好知識積累、知識管理和知識輸出。建立各類應用實驗室的綜合開放平臺,有效提高已有實驗室利用率。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院長秦榮生提出,“提高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要強化關鍵共性技術供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加大對制造業新基建的投入。加快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適應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營造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構建制造業全國一盤棋戰略,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避免交叉重復。
依托政策,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
在國家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背景下,為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準確把握國內外制造業發展環境新變化,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動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發展。
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數字科技在疫情當中其實也促進了生產、生活的快速恢復,刺激了新的消費需求和創新實踐,在新消費,新型基礎設施也是各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同時會激發更多的新增需求,包括我們看到的數字零售,線上智能城市,智能物流,遠程醫療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應以數字科技為抓手,幫助企業改造進行數字化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