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資本活力充足 國內人臉識別市場規模或超500億元

時間:2020-04-30

來源:智能制造網

導語: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5G等前沿科技的進步,人臉識別市場發展迎來了更廣闊的空間,釋放出更多的市場投資機會。

  雖然戴口罩給人臉識別帶來了一些挑戰,但是這也成為部分企業的機遇。近日,以色列CorsightAI公司宣布成功開發出在佩戴口罩和護目鏡等情況實現人臉識別的技術,為此獲得了加拿大基金AwzVentures的500萬美元投資,引發業內關注。

  在這之前,人臉識別公司宇泛智能宣布完成近億元B1輪融資,魔點科技完成數千萬元Pre-B+輪融資,體現出這一領域所受到的特別關注。可以看出,人臉識別行業在危機下仍然保持著穩定發展,市場擴張與資本活動都在持續進行中。

  人臉識別,是生物識別領域中的核心細分領域,也被稱為面部識別。人臉識別是基于人類臉部特征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相對于指紋識別在安全性上面有較大提升,是當前全球主流的識別技術之一,發展勢頭十分快速。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5G等前沿科技的進步,人臉識別市場發展迎來了更廣闊的空間,釋放出更多的市場投資機會,讓不少域外玩家都試圖入局來分一杯羹。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競爭也自然進一步加劇,國家間的產業布局也拉開大幕。

  在中國這個全球人口大國,人臉識別技術擁有著越發顯著的影響力。就目前來說,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價值正不斷凸顯,在中國國情下顯得尤為重要。鑒于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愈加頻繁的人口流動現狀,充分利用人臉識別技術來強化身份認證,提高相關便利性和安全性,一直是業內關注的重點。

  為了支持人臉識別產業的發展和市場的增長,2015年開始我國就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推進人臉識別技術在醫療、金融等關鍵領域的深入應用。在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人臉識別也被多次提及,為國內人臉識別市場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國內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占到了全球市場的約15%。2010年至2018年,國內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逐年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0.7%。2018年,我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為25.1億元。很顯然,我國人臉識別市場未來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專家預計,到2021年,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將大幅提升,突破500億元。

  現在,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在中國得到了廣泛應用,涉及移動支付、交通樞紐安檢、企業門禁考勤等多個場景。顯而易見的是,隨著技術水平的持續提升,我國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范圍將得到更進一步的拓展。而在技術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市場需求也會得到成倍的釋放。

  目前,國內主要的人臉識別企業有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等新崛起的“新勢力”,也有老牌的安防及上市企業如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川大智勝、歐比特等。同時,國內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也陸續進入這一領域,通過投資、自研等方式獲取市場話語權。

  未來,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商用,以及其他核心技術得到突破的情況下,人臉識別很有可能超過指紋識別,像二維碼一樣實現大規模普及。作為一種更為高效的身份驗證和識別手段,人臉識別技術的相關價值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

  好消息是,我國關于支持人臉識別市場發展的政策正不斷落地,并且人臉識別國家標準制定工作也已經全面啟動。在行業標準、規范得以完善,政策紅利、市場紅利重磅加持的背景下,我們有信心對人臉識別市場的持續增長保持樂觀態度。到2025年,全球人臉識別市場規模或達到近200億美元大關。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