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武漢這座城市的解封,我們終于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復工浪潮。然而,復工至今,依然有不少企業面臨嚴重的“用工荒”問題。研調機構Gartner預計疫情不確定性將使工廠勞動力下降至少20%,各地政府、工廠紛紛上演“搶人”大戰。
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我們原本引以為傲的制造業為何會出現運營“擱置”的情況?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制造業企業仍處于“勞動密集型”運營模式。當疫情出現,工人被迫居家隔離,沒有工人等同于沒有勞動力。即使在疫情過后的今天,一直延續的“用工荒”問題依舊困擾著企業主,少數的工人上崗導致難以合理分配任務,產品交付周期延長,無法按時交貨。
而在疫情期間,我們不難發現,原本智能化程度高、協同能力強的“技術密集型”企業不僅可以快速恢復生產,還為抗疫做出了貢獻。對比之下,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企業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下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突破這一模式成為了當下驅動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新出路。
一、少人化、無人化、智能化已是行業共識
日前,我國首部機器人產業藍皮書《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在線上發布,其主編石勝君先生表示,疫情過后,更多行業將加速推向“少人化、無人化、智能化”,企業會越來越多的采用自動化、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現代管理方法,在減少疫情所受損失的同時加速企業的智能化轉型升級。
隨著疫情的到來,在工業領域,“少人化、無人化、智能化”開始作為推動工廠轉型的重要方向。特別是當前企業面臨招工難、原材料成本持續上漲以及個性化需求日益凸顯的背景下,降低對工人的需求,提升生產線的柔性化和自動化生產能力,已經成為推動工廠向“少人化、無人化、智能化”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對于傳統制造企業而言,無人工廠是一個巨大誘惑。無人化意味著人工成本的大幅下降,而且通過機器換人還可以實現產品的快速生產和交付。截至目前,已有眾多企業加入到“無人工廠”的隊伍中。比如,富士康已部署超過4萬臺自研的Foxbot工業機器人,大量的流水線工人被機器人替代。除了富士康,包括美的、格力、華為、富士康、東莞勁勝、正大食品等企業近年來也紛紛投入到無人工廠的實踐,通過打造自動化生產線探索智能工廠發展新模式。
二、人機協作或將成為填補“用工荒”空白的工具
當前,我們正處于人口紅利下降和科技力量上升的階段,面對勞動力資源的缺失,需要用另一種方式來填補空白——人機協作,這也是企業實現“少人化、無人化、智能化”發展的重要工具。
受疫情影響,招工難、用工荒、人才成本高正在成為現實,并對企業的擴張帶來挑戰。通過改造老舊生產線,利用更加智能的工業機器人完成重復性較高且較為危險的工作,替換部分工人推動工廠的少人化,進而在生產制造過程中充分發揮工業機器人的高效率以及人的靈巧性和創新優勢,這將成為疫情過后制造企業的絕佳復工手段。
那么,都有哪些機器人企業為工廠復工提供了便利呢?對于人機協作的技術發展又有著哪些新的突破?
1、靈動科技推出人機協作AMR解決方案
近日,靈動科技針對疫情影響下制造業用工荒、招工困難問題,正式推出人機協作AMR解決方案,該方案涉及物料搬運、尾料回收兩個應用場景,在全套AMR解決方案的幫助下,客戶工作效率可獲得成倍提升。同時,該解決方案還具備快速上手優勢,3小時內可完成新員工操作教學,節省培訓成本,助力人工完成復雜的生產流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疫情帶來的損失。
2、投資3600萬美元建設全球最大的協作機器人中心
名傲移動機器人(MiR)和優傲機器人(UR)于近日宣布在丹麥機器人之都歐登塞新建一座協作機器人中心。作為丹麥機器人技術界的兩家旗艦企業,它們將共享這座占地32000平方米的新家。據悉,該項目將投資3600萬美元(約2.53億元人民幣),此舉將推動人機協作技術與應用的進一步發展。
3、你的下一個輪胎更換將由機器人執行
2月25日消息,總部位于美國舊金山灣區的機器人公司RoboTire與三菱機器人公司合作設計了一種系統,“我們可以在10分鐘內完成一組四個輪胎的安裝。”據悉,該系統的價格約為25萬美元,且RoboTire正在尋求更多經銷商和其他銷售網點。這一系統對于汽車行業而言,可謂是勞動力資源短缺時的“及時雨”。
4、珞石以自動化助力企業復工
珞石機器人切實響應國家號召,總部及各分公司依照當地政府相關指示已于2020年2月10日起全面復工。目前,珞石XB4、XB7系列機器人已產線全開,快速、平穩恢復生產,為打贏疫情防控狙擊戰提供強有力支撐,助力經濟回升。此外,珞石還提供3個月免息分期付款、免費延保半年及售后升級的服務,幫助企業將復工壓力降到最低。
三、人機協作的應用創新要求仍待提高
盡管在疫情之下的人機關系有了新的發展意義,但其應用創新要求也需要相應提高,使自身功能進一步獲得完善,更加兼顧與人的結合。
1.精準化與模塊化需要完善。當前機械手作業的精度和重復精度尚處于中級階段,其安裝便捷性和易用性不夠普及,隨著微電子技術和控制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需要在精準化與模塊化方面下足功夫,全面覆蓋人機協作的需求應用范圍。
2.節能化和安全化需要提高。人機協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安全,機器安全了,客戶才能完全放心使用。而在機器運作過程中,能源成本也是我們所考慮的重要因素,像食品、醫藥、生物工程、電子、紡織、精密儀器等行業也都提出了無污染要求,這就需要我們通過新材料、新技術來替代易污染部件,減少潤滑油、機械部件等帶來的污染,節約能源成本,并在可行范圍內提高機器安全穩定性能,降低因機器故障而發生工傷的概率,破除人與機器之間的藩籬。
3.智能化應用需進一步落地。要滿足人機融合發展,機器人必須與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傳感等新技術相結合,不斷提升人機學習和交互能力,以此滿足日益增長的客戶需求,幫助企業實現智能化轉型升級。
這次疫情可以說是“危機并存”,經歷了這次難關,讓中國制造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再度凸顯,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對未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促進作用。智能化升級刻不容緩,在這一復工浪潮下,工業企業應該更能清楚地看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