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與智能裝備作為高端裝備的重點發展方向,機器人產業生態的建設及高端設備智造就顯得尤為重要。6月29日,以“建設產業生態,創新人才培養”為主題的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產業與新工科教育發展高峰論壇在美麗的松山湖隆重舉行。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我國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一直是國家大力支持的方向。而機器人與智能裝備作為高端裝備的重點發展方向,機器人產業生態的建設及高端設備智造就顯得尤為重要。
6月29日,以“建設產業生態,創新人才培養”為主題的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產業與新工科教育發展高峰論壇在美麗的松山湖隆重舉行。此次會議由東莞市人民政府、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主辦,松山湖高新區管委會、東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聯合承辦。
此次論壇,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賈敬敦、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宋曉剛、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邢鋒、省工信廳總經濟師莊樂從、市領導梁維東、肖亞非、張科、白濤、黃少文、劉煒,以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暨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創始人李澤湘、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顧佩華、香港科技大學前工學院院長高秉強和云鯨智能創始人張峻彬等各界專家齊聚松山湖,共話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產業創新生態及新工科教育發展新未來。
除機器人領域專家帶來高質量分享以外,論壇上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正式開園,松山湖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加速器正式啟動,粵港機器人學院迎來了首屆畢業生,粵港澳機器人創業營也正式拉開了帷幕,這對未來產學研一體的機器人產業生態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高端裝備制造業亟待發展,技術轉化面臨挑戰
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是中國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換句話說,這將在未來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經濟產值最大的領域。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公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包含機器人、重大成套設備制造、智能裝備制造與關鍵基礎零部件制造、飛機制造與飛機系統制造、各種類型衛星制造、衛星應用服務、航天器和運載火箭制造、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海洋工程裝備和服務產業。機器人與智能裝備作為新興產業的領頭雁,其對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這種經濟的拉動作用在國際上同樣適用。
宋曉剛在論壇上指出,“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講,中國機器人進入到高速發展階段是從2010年開始,到2013年中國就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18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銷量增長僅為1%(在2017年以前,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增長基本都在15%左右),全球機器人增速大幅下降。具體來看,全球五個主要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中國、日本、美國、德國和韓國,在2018年,德國工業機器人增長率為20%、日本和美國增長率在15%左右,只有中國和韓國增長率是下降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市場對于世界機器人市場的影響是巨大的。”
自2010年起,中國工業機器人開始蓬勃發展,涌現了諸如ABB、發那科、庫卡等一批優秀機器人企業,工業機器人正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制造業的眾多領域,國產工業機器人前景向好,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但與此同時,我國機器人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同樣不容忽視。
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存在結構性問題突出,在高端能力不足的同時,存在低端領域低水平重復建設、盲目發展的隱憂。并且,許多國產工業機器人企業屬于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低、市場小而散亂,這些是機器人企業發展必須要正視的問題。
除以上結構性問題,技術成果轉化也是工業機器人發展面臨的另一重大挑戰。“產業化之路遠比學術研究要艱難,且成功率極低,需要機制、資源、人員保障基礎上的無數次迭代。事實上,一個制造中心如何進行轉型?如何推動高科技公司興起發展,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是技術轉化,也就是創業孵化。學術與產業兩座大山之間有一條巨大的鴻溝,技術創新并成功轉化就是萬人過獨木橋,只有極少數人能成功。李澤湘表示。“盡管現在大灣區各個城市都有很多科學裝置,但是怎么從科學裝置變成產業,這中間有一個巨大的鴻溝。美國有一個孵化器叫Y-Combinator,它成功孵化出Airbnb、Reddit等一批優秀企業。但即使是這么好的孵化器,它的成功率也僅有大約3.25%。國內做早期天使投資的,像創新工場投了有300多個項目,最后在硬件方面能走出來的也沒有很多。”
創新產業生態鏈構建,跨越技術轉化鴻溝
事實上,工業機器人發展至今,傳統低端產業生態鏈及研發模式已不適應目前發展高端制造業需求,原有的產業生態鏈必須變革。
在經歷了貿易戰以后,我們更應該思考,我們能不能打造一個產業生態,一個生態圈。那么,一個生態圈應該具備哪些因素,才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圈?”李澤湘表示。“設計、核心設備、終端產品,三者缺一不可。從事制造、設備、材料、封測到終端產品缺一環,它都不能構成一個生態。然后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東莞需要打造這樣一個生態圈。”
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共山水一色",是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地處廣深科技走廊核心,背靠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松山湖產業基地在創新創業方面極具優勢。
據悉,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通過聯結香港、內地及全球高校、研究所、上下游供應鏈等資源,在理解創業者需求基礎上為其提供全方位資金支持。從機器人創業孵化出發,建設完整的機器人生態體系。
在論壇上,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正式開園,是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是松山湖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在今年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要加快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與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眾創空間建設,支持其與香港、澳門建立創新創業交流機制,共享創新創業資源,共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更多機遇和更好條件。
目前,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已吸引了近40家港澳青年創業項目落地。該基地以港澳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主線,按照“一中心多站點”的模式,以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業基地為中心,以松山湖國際機器人基地、松山湖粵港澳文化創意產業實驗園區、松山湖高新技術創業基地、松山湖高新技術眾創空間為代表的一批園區港澳人才創新創業載體為多站點,組建專業港澳項目轉化服務團隊推動優質港澳項目落地成長。
另一重要舉措是,松山湖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加速器正式啟動。據介紹,該項目用地面積142畝,總建面超過36萬平方米,總投資近12億元,規劃有20萬平方米的生產區,3.7萬平方米的研發區,9萬平方米的生活區,建成后預計可引進50家以上的機器人與裝備企業,將聚焦新一代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重點引進機器人產業上下游以及相關配套服務科技企業、行業組織和服務機構,為東莞智造助添新動力。
發展新工科教育,創新人才培養
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移動互聯網、工業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改變了傳統制造業和人才市場,工業界需要全新的高素質復合型工科人才。高校的工科教育水平直接影響中國企業的競爭力,這是新工科教育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盡管,教育部高度重視工程教育改革,中國高等工程教育也為國家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工程技術人才,中國工程人才培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目前我國工科教育水平還有提升空間,教育模式、培養體系、教與學方法還有待改變。
顧佩華教授在論壇上介紹了天津大學新工科教育目標、培養體系、教育方案等。他指出,“天津大學新工科教育堅持立德樹人,工程教育融合新文理教育、多學科交叉,培養各類工程創新人才。”
此外,松山湖產業也高度重視發展人才培養事業。此次論壇上,粵港機器人學院迎來了首屆畢業生,粵港澳機器人創業營也正式拉開了帷幕,這對未來產學研一體的機器人產業生態構建具有重要意義。未來的機器人產業生態,一定是產學研融合的創新型教育,新工科教育的未來需要政府、高校與產業界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