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看,制造業的多品種小批量柔性生產替代大規模定制生產模式的轉變正在進行中,而熄燈工廠可以做到柔性生產、智能調度、品質預測、能耗監控等,更好地面對市場需求迭代所帶來的機遇及挑戰。
在熄燈工廠建設中,布局工業人工智能是重要一環,需要解決其的差異性、不穩定性和數據斷層的問題,才能真正投入使用。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未來的工業人工智能的應用將集中在不可見的領域,即冰山下的世界,真正解決不可見的痛點。這也是工業4.0時代的價值缺口。
2018年財報顯示,工業富聯深度融合機器學習和工業人工智能,率先在精密工具和通訊設備制造領域完成了熄燈工廠的樣板改造,成為了全球首個工具行業離散制造、無憂生產的智能工廠,被達沃斯列入全球十六家“燈塔工廠”之一,具有較強的可復制、可應用、可推廣示范效應。
在這其中,集合了供應鏈智慧決策、表面貼裝智能制造平臺、全自動柔性化裝配產線、AI智能分檢分流系統、生產大數據決策中心等五大核心要素,實現自動化效率提升15%,智能調機換線時間減少10%,以及加工生產過程中85%的智能補正。
這意味著,工業富聯在中國制造業智能化轉型中將起著風向標的作用。工業富聯副董事長李杰表示,如果工業富聯不能充分利用工業數據及開發工業人工智能,那么市面上就很少有企業能做到。因為富士康的機床數量就占到了中國總量的14%,在工業沉淀和機理模型上具有先天的優勢。
但這其中也存在一些挑戰。比如,在實現熄燈工廠過程中,需要培養新一代的能力智能系統,訓練工程師怎么把數據變成有價值的資產。面對工業互聯網產業存在“找不到人,請不起人,留不住人”的難題,工業富聯成立了“燈塔學院”,在智慧賦能領域形成了路徑清晰的解決方案,填補了中國智能制造進程又一塊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