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大熱。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首次提出智能+的理念,要求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的日前舉行的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上表示,去年以來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快速拓展,主要體現在智能制造、智能駕駛、智能服務、全媒體融合等各領域。在智能制造方面,工業機器人和工業互聯網效能凸顯。
萬鋼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在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的同時,也深刻地改變著生產生活的方式,在法律、安全、就業、道德理論和政府治理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我們共同研究新的策略。
一是要積極推進人工智能的建規立法,規范保障應用實踐。技術與法規必須齊頭并進,才能為各種智能產業應用實踐提供強有力的法制保障。目前人工智能立法工作還沒有全面開展,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一方面,人工智能發展以前沿科技探索為主,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多樣性、創新性和復雜性,如何實施審慎監管是一項艱巨有時也是兩難的任務。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涉及的面很廣,應用領域寬,其立法工作需要技術、產業和法律專家跨部門、跨行業協同攻關。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要初步建立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和政策體系,構成人工智能安全評價和管控能力”,就是要讓技術創新運行在法律和規范的軌道上。
二是要著力構建人工智能的安全發展戰略。首先,運行安全是所有智能系統當中能夠一票否決的決定性因素。例如研發自動駕駛技術,首先就要關注駕駛員、乘務員和行人的安全,把保障安全功能放在科技創新的首位。其次,智能時代的到來,給社會公共的數據安全、隱私保護以及人身安全也會造成一些影響,要有明確的制度和法律來保障它。
三是重視人工智能的教育和人才培養。人工智能改變就業結構,在創造新職業的同時,也在淘汰舊工種。當務之急是要加快人工智能的學科體系建設,培養掌握人工智能知識,并能夠應用于相關產業的各類科技人才。數據顯示,自《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發布以來,已經有75所高校自主設置了89個有關人工智能研究院或學院。2018年人工智能和相關的交叉學科本科專業點已經有489個,同比增長244%。
四是要加快人工智能的道德與倫理研究。目前國內在這方面尚處于初級階段,急需由技術專家和人文社科專家來共同努力,探索人工智能發展的前沿所面臨的倫理難題。提煉基于中國文化和倫理的人工智能的規范,以人類為中心的人工智能技術路線,使人工智能的研發設計符合正確的價值觀導向,確保人工智能為人類服務。
萬鋼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挑戰,克服了就是機遇。他提出,面向未來還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著力基礎研究。許多專家學者認為,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從基于大數據的深度學習,向基于拓撲論、博弈論自主學習演進。人工智能是計算科學和認知科學的結合,它將來的突破也是在這個領域,所以當前要重視算法與認知科學的基礎研究,研究系統和行為的新規律,用新的理論來指導新的發展。
二是掌握核心技術。要更加重視研究核心算法,研發基礎材料、傳感技術、關鍵器件和設備,從高端芯電操作系統、終端和服務器入手,重設人工智能產業鏈,破解困擾我國信息產業的芯片難題,逐步構建產業優勢的市場生態。
據透露,2018年,科技部已開始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核心技術以及系統集成方面的科研項目部署和投入,自然科學技術基金會也加強了學科交叉的基礎研究。當前,要創新產學研融通的合作和共享發展,使基礎研究的成果源源不斷地流向產業發展的前沿,以此來提升原始創新的動力。
據中國科協的一項調研,許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反映,自中興事件以來,大中型企業和他們的合作意愿加強,合作項目和業務量顯著增加,這顯示,外部的壓力正在轉化為內生增長的動力。
三是加強平臺建設,促進跨界融合。人工智能是多學科交叉的技術,多領域融合的產業,促進人工智能快速拓展,并取得應用成效,來構建開源開放的共享平臺,服務于產品的開發,營造產業生態,這是其關鍵抓手。
四是改善公共服務能力,提升治理能力,人工智能作為政府治理模式改變和創新提供了新的工具,主要體現在:首先,人工智能數據采集分析與學習能力,有助于處理海量政務數據,來消除政務數據的孤島,實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效應。其次人工智能技術將拓寬政府公共服務的渠道,高效便捷的實現民情民意的上傳下達。再次,人工智能有助于實現個性化的精準服務,提升民眾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