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我國持續多年的機器人熱開始降溫,但在趙杰看來,這卻是“好事”。
“工業互聯網是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技術。機器人作為智能制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需要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賦予機器人更強的能力,賦予它更大的作用。”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杰表示。
但是,我國機器人產業經過近幾年的蓬勃發展,正進入一個向中高端發展的關鍵時期,而這個關鍵時期的最主要命題,就是核心技術的突破。在日前舉行的工業互聯網賦能制造業轉型創新發展峰會上,趙杰指出,機器人產業必須從追求產量靠低價推量,向技術驅動轉型。其突破口,將是人工智能。
從火爆到降溫產業進入良性發展
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我國持續多年的機器人熱開始降溫,但在趙杰看來,這卻是“好事”,降溫“使業界能去除浮躁,沉下心來想一想到底怎么辦。”
降溫的重要體現之一,就是資本市場趨于謹慎。前幾年機器人行業靠PPT靠講故事就能融資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恰恰是一些實體企業從市場掙到了收入,拿到了過億的融資。
更重要的是,經過這幾年機器人的發展,業界包括政府在內,對機器人的發展規律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開始知道機器人不是一蹴而就的產業,需要長期發展,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長期支持。
可以說,從起初的大熱到今天的降溫,標志著產業進入了良性發展的好時期。但這也同時表明,機器人產業進入到一個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從2017年開始,部分機器人企業倒閉、破產、老板跑路開始出現,到今天,產業真正進入大浪淘沙的關鍵時期,將會有很多機器人企業面臨困境。只有具有核心技術,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企業才能留下來。
第二,進口工業機器人單價呈逐年下降趨勢。雖然國產機器人在逐步成熟,帶動國外產品開始降價,但這也提醒我們,以價格取勝的階段可能要結束了。
第三,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這是整個機器人產業一個重大的關口。
雙重承壓AI或是核心軟能力突破口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14萬臺機器人裝機量,接近一半是進口,而且還是中高端產品,可見中高端市場被國外品牌壟斷的趨勢始終沒有打破。
國產品牌強調要做性價比,因為首先性能不如國外品牌,所以要做低價格。但是趙杰指出,中國裝備制造業從機器人開始,已經發生比較大的問題,這就是遇到雙重壓力,一方面性能比不過,另一方面成本卻開始不相上下。
在零部件成本方面,機器人國產核心零部件已經趨于成熟,成本比國外低,但往往這些零部件也在給國外機器人主機廠供貨,所以核心零部件的突破不僅帶動了國產工業機器人成本的降低,同時還推動了全球機器人成本的降低。
在制造成本上,國內機器人與國外相差無幾,因為國外的一些機器人特別是大的機器人企業都在中國建廠,最后僅僅是管理成本的區別。
而且,核心零部件只是核心技術之一。更重要的是,現在即使用了國外的核心零部件,國產機器人在性能上也比不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這就是機器人的核心算法,也就是軟能力。
趙杰表示,不是說很多工廠不想用國產機器人,而是不敢用。這種情況下就倒逼著我們必須走性能優先的道路。而在硬件成本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未來真正謀取高利潤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軟能力。
“而人工智能的發展,給了機器人一個非常大的機遇。如何把人工智能有機地用到機器人上,大幅提升機器人的作業能力,拓展應用空間,將是一個新的方向。”
可喜的是,2019年是機器人轉型年,我們已經看到產業有三個變化,第一是由虛向實的轉變,第二是由量到質的轉變,第三是由量向專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