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下的工業機器人,轉型迫在眉睫
相較于更加注重場景化、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更加突出“機器”二字。雖然同為機器人,處境卻是千差萬別。
據統計,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38.1萬臺,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德國五大市場占據了市場總額的70%。其中中國更是以13.8萬臺的銷量一舉超過歐洲與美洲市場總和(11.24萬臺),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然而從供應商角度來看,在這近14萬臺工業機器人的銷量中,僅有25%來自本土品牌,同比下降6%。在世界范圍內,以ABB、庫卡、發那科、安川為首的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仍然牢牢把持著全球50%的市場份額。尤其在高端工業機器人領域,國產品牌占有率還不到5%。中國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型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目前國內機器人行業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有新松、埃斯頓、埃夫特、新時達、華昌達等,這些企業正在通過自主研發、收購等方式逐漸掌握零部件與本體研發技術,在產業鏈中上游進行拓展。結合本土服務優勢,這些企業已經具備一定競爭力,有望在未來逐步替代外國進口產品。
近幾年,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發布,中國制造業正在面臨集體轉型。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分崗位年平均工資情況報告》,中國制造業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8049元,對比東南亞地區,以往的人力成本優勢已經蕩然無存。加之今年貿易戰所帶來的惡劣外部環境,中國制造業轉型迫在眉睫!
要揚長避短,更要取長補短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我國正在不可避免地進入老齡化社會,昔日的人口紅利逐漸消退,唯有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將大量簡單重復的工作交給機器人,才能進一步解放生產力,讓更多的年輕人從事更有價值的創造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