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威股份發布《2018年度業績預告》,公告顯示,通威股份預計2018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0.12億元—21.13億元,相比于2017年的20.12億元增加0億元—1.01億元,同比增加0%—5%。
據了解,通威股份以農業及太陽能光伏為主業,目前已經形成了“農業(漁業)+光伏”資源整合、協同發展的經營模式。
在光伏新能源方面,通威股份主要以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主,同時致力于“漁光一體”等終端電站的投建及運維。按照規劃,截止2018年底通威股份多晶硅產能已達7萬噸;太陽能電池產能5.4GW,包括位于合肥的2.4GW多晶電池及位于成都的3GW高效單晶電池,在建高效單晶電池產能5.5GW,預計將在2018年底前投產。
受到“531”沖擊
財報顯示,通威股份2017年凈利為20.12億元,而2018年獲得的凈利潤數額與2017年基本處于持平的狀態。在此之前的幾年,憑借多晶硅及電池片業務,通威股份一直處于高歌猛進的狀態,而之所以2018年增長態勢停滯,顯然與“531”政策有關。
在公告中,通威股份表示,報告期內,受宏觀經濟及國內光伏政策變化影響,國內光伏裝機需求受到較大沖擊,行業產業鏈產品價格大幅下降,行業盈利水平大幅下降。2018年,公司各業務板塊繼續以質量、成本為核心競爭力,疊加精細化管理,農業及光伏兩大板塊均取得了銷量的增長。其中高純晶硅業務持續降本增效,維持了領先的生產成本及質量優勢,但因產品價格下降明顯,毛利受到一定影響,盈利水平低于同期。公司電池片業務產能利用率在行業普遍減產停產的情況下仍然超115%,非硅成本進一步下降,維持了較好的盈利能力。
由此可以發現,2018年通威股份多晶硅、電池片兩大核心業務并非原地踏步,反而在產能、技術、成本、效率等各個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此情況下,通威股份2018年的銷量取得了正向增長,但是由于產品價格下滑太大,盈利水平下降,即使銷量增長也無法賺取更多的利潤。
由此可見“531”政策的威力。不過在整個光伏行業的低迷期里,通威股份20億元左右的凈利潤依然傲視群雄。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即使受到“531”新政的沖擊,通威股份并沒有出現凈利下滑的情況,這在業內已屬少見。相比之下,前些年一直維持高速增長的行業巨頭隆基股份,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凈利下滑的情況。
盈利能力是關鍵
眾所周知,“531”政策發布之后,光伏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關鍵的調整期。2019年將會出現大批無補貼光伏項目,光伏行業在不久之后將正式告別補貼。在這樣的情況下,光伏發電成本開始急劇下降,跟不上節奏的光伏企業將被淘汰。
在未來的市場環境下,只有保持盈利能力的企業才有一條生路。而一旦熬過行業的調整期,光伏發電成本低于傳統煤電,那光伏發電的能源優勢將能得到最大的體現。也只有當成本低于煤電,未來的電力市場才會有光伏發電的一席之地。所以只要熬過了行業寒冬期,未來打入國際電力市場的光伏發電將勢不可擋,這也是為什么業內一直傳說一句話:光伏行業勝者為王。
透過通威股份的財報我們可以發現,即使在行業低谷時期,通威股份依然沒有放棄在光伏領域積極進取的機會。在2018年,他們繼續布局高純晶硅業務,持續降本增效,并堅定不移的實行擴產計劃。超強的成本管控能力帶來了更加出色的盈利能力,這也是通威股份保持利潤水平的關鍵所在。
對于很多企業來說,“531”政策是一場災難,但是對于極少數企業來說,“531”政策帶來壓力的同時,也帶來布控未來的市場機遇。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 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