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近日在北京發布。報告認為,勞動力市場平衡性呈上升趨勢的同時,區域勞動力市場平衡性差異仍然顯著,而且“高技崗難求”與“金飯碗不金”現象并存。
一,近年工業機器人密度爆發式增長
現如今中國對工業機器人的使用仍處于早期階段。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于2018年2月在法蘭克福發布的最新報告,自動化生產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加速,全球制造行業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已達到74臺/萬人(每萬名工人使用工業機器人數量),而在2015年,全球平均機器人密度為66臺/萬人。按國際區域進行劃分,歐洲平均的工業機器人密度為99臺/萬人,美洲為84臺/萬人,亞洲為63臺/萬人,這表明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轉向自動化來滿足其制造需求。
IFR全球機器人密度
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全球增速最快的國家。在2013~2016年,機器人裝機量顯著增長,由2013年的25臺/萬人增長到2016年的68臺/萬人。在最新數據統計中,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位于全球排名第23名,政府也不斷通過政策扶持,欲在2020年之前,將中國打造為全球自動化程度前十的國家,在產業政策《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規劃到2020年實現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150以上,到2020年之前國產工業機器人年銷量達到10萬臺。
二,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力勞動趨勢逐漸顯現
機器人的全面應用對如今的生產方式、效率、產業結構以及生活方式都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在生產模式上,生產由集中向分散方式轉變,產品同質化向個性化轉變,形成實時優化且自我組織的產業鏈。
在智能制造裝備上,工業機器人的普及創造了一個包含新型工業PC、網絡化PLC/自動化及通信元器件、高精度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智能生產線等相關整機零部件的超萬億市場。
經行業人士預計,機器人在全面應用后,中國很大比例的人口將被迫轉型為技術人員或轉投服務以及創業自謀出路,當然,機器人大潮所造成的深遠影響只能通過實踐來證明,但目前,我國法律法規、意識形態、社會結構等方方面面還沒做好充足的準備,但無論如何,好比汽車代替騾馬、電腦代替打字機、互聯網代替傳統交流方式一樣,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勞動力趨勢已經逐漸顯現。
三,“高技崗難求”與“金飯碗不金”現象并存
區域勞動力市場平衡性差異顯著。此報告的判斷是,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探索,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已經走出了無發展的絕對平衡階段,正向更高質量均衡發展階段邁進,在這一循序漸進調整過程中,出現局部不均衡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最突出的現象就是部分行業高級技術崗位招人難,而部分可能被新興技術取代的行業面臨壟斷性收入下降和失業風險。這個情況就是目前工業機器人技術崗位的突出現象之一
編者認為工業機器人能夠增加產能,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原本中低端的勞動力會被高端的勞動力替代,將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能夠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更多更具有科技含量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