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動網 行業動態】 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迎來了真正的“爆發”,在經歷市場給予的“信心”之后,2018年絕大部分機器人廠商開始了“擴產潮”,其中不乏產銷量實現翻番的“目標”。
有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增速29%左右,從產品細分數據來看,表現搶眼的是SCARA,同比增速在40%以上,而占比最大的六軸產品表現平平,尤其是國產廠商,除了少數廠商獲得高增長之外,大部分廠商銷量增速在20-30%左右,“翻番”的小目標可能面臨流產的風險。
增速放緩早有端倪
早在2018年3月舉行的高工機器人春茗會上,張小飛博士就曾斷言,今年的機器人供需市場總體上會趨于緩和,他說:“我個人認為,到下半年(機器人市場的供需關系)會緩和下來。雖然最好的那一批企業的供應還是會激化甚至比往年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如果相關的產能釋放出來,想要尋找相應的替代品,無論是減速器還是其他產品,都一定能找得到。”
而當時KUKA機器人的一位負責人也向高工機器人網表示,隨著KUKA在中國的新工廠陸續投產,不僅機器人市場在本體方面的供需矛盾會迅速緩和,進口機器人的數量也會有所下降。
這一觀點隨后也得到了印證:日本機器人工業會7月26日發布的統計顯示,2018年6月單月的工業機器人訂單額減少0.6%,減至688億日元,時隔24個月同比下滑。盡管訂單額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不過觸頂下滑跡象明顯。
原本進口機器人數量下降,能夠為國產機器人提供更多機會,然而9月27日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的統計顯示,2018年1-8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累計產量為101717臺(套),同比增長19.4%,這是工業機器人增速繼2016年以來首次跌破20%,與行業在年初做出的增速超30%的數據存在較大偏差。
原因何在?
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爆發,主要驅動力來自于下游需求的釋放,如需求較為旺盛的3C、食品飲料、新能源等領域。但進入2018年,多重原因的作用下,工業機器人的增速出現放緩:
其一,是3C行業訂單量的減少,特別是蘋果大幅削減新款手機的訂單,直接導致相關代工廠家的自動化需求下降。其二,光伏行業受“531”政策影響巨大,直接影響到上游設備的采購。其三,部分地區汽車制造業自動化需求也開始趨于飽和。
而中美貿易戰也成為影響因素之一。Fanuc會長兼首席執行官稻葉善治在2018年4~6月的財報說明會上,就訂單額下滑問題表示,部分中國客戶的投資計劃陷入停滯,“整車和零部件廠商似乎在觀望中美貿易戰的走向”。
此外,下游的應用需求開始出現變化,金屬機械行業的需求持續旺盛吸引不少國產廠商爭相進入,價格戰愈演愈烈。
GGII認為,價格下行的加速,使得國產本體廠商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一方面是外資品牌的阻擊,另一方面是國產低價的截流。不少廠商開始扎堆在四、六軸搬運、碼垛、上下料、沖壓領域拼價格,曾經的產能不足,開始演變成低端產能的過剩。
廠商如何調整節奏?
多家機器人企業的半年報均顯示出業務量、訂單量下滑的情況,相比2017年的火爆,機器人產業開始進入理性增長時期。
“從整個大環境來說,境況確實有一些改變,但華數的整體狀況和去年相比并沒有太大變化,”華數機器人常務副總楊林說,這主要得益于在原有3C業務之外,華數又主動擴展了一些新的業務領域,例如寧波華數機器人主要做廚具自動化打磨業務,憑借專業的技術,目前已經占據了寧波市場的主流。另外華中數控旗下的江蘇錦明、常州錦明,也在包括汽車、光伏、新能源在內的細分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楊林表示,由于華數的集團化戰略,下屬分公司涉及的領域較多,能夠很好的緩解因某一領域的業務下滑而帶來的不利影響。
而更為重要的是,每家分公司都會幫助當地的集成商,使他們具備核心競爭力。“在這一塊我們做了很多工作,為了幫助集成商,我們針對他們所涉及的行業開發了一些新技術和新設備,”楊林說,“由于我們的系統是自己單獨開發的,所以在為集成商做定制化開發的時候就比較方便,并且不會額外增加太多費用,因此也頗受當地集成商歡迎,更好的達成了‘雙贏’的目標。”
勃肯特機器人董事長王岳超則從另一個角度出發,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我覺得面對市場的不斷下滑,外資品牌在中國的不斷布局,價格競爭在所難免,作為國產機器人企業,首先要在性能和穩定性上縮小與外資品牌的差距,在成本上不斷優化,使性價比進一步提高。其次,在細分市場上充分發揮本土服務的優勢,走定制化路線,在細分市場形成技術壁壘,采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戰術。再次,做行業內的龍頭企業,既能解決現金流的問題,又能樹立行業標桿,橫向推廣價值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