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動網 行業動態】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技能短缺已成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障礙。在美國和英國,產業和政策部門很早就意識到技能短缺問題對未來經濟發展的制約,進而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應對。然而事實上,“技能”、“短缺”的概念比較模糊,各國學術界對技能短缺的界定也有一些差別的,英國國家培訓署(NationalTrainingAgency)將“技能短缺”定義為“有特定技能要求的工作崗位無法得到足夠的具備這一崗位技能要求的員工。”具體而言,它涵蓋外部技能短缺和內部技能短缺兩個方面,前者指因為外部勞動力市場上的技能人才供不應求,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不能通過對外招聘實現;后者則指企業現有的工人并非完全精通其工作操作內容,其技能水平達不到企業經營目標所要求具備的狀態。這些都意味著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面臨著很大的教育和技能短缺的挑戰。
與此同時,在“機器換人”的大潮下,近年來工業機器人的生產、應用處于高速增長階段。據媒體報道,從2010年到2016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長了5倍多,從2013年以后,中國已連續四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其占全球市場的份額從2013年的1/5,到2014年達到1/4,2016年則接近1/3,高達8.7萬臺。另據工信部數據統計,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突破12萬臺,市場規模達到42.2億美元,可以說全球每生產三臺工業機器人,就有一臺誕生在中國的生產線上。
方興未艾的“機器換人”背后的隱憂是相應技能工人的供給和儲備還遠不能滿足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因為“哪怕是最簡單的上機操作,學起來最短要一兩周,長的要幾個月。普通產業工人一般難以勝任,最起碼要高中文化,還要有一定的技術底子”。以廣州數控的電機軸生產為例,原來需要三四個工人,每個人在不同的位置上分工操作,而在采用機器人后,只需要一個工人做生產線的看管維護與保養,但是對這個工人的綜合能力要求提高了,他要懂銑打機,要懂車床,要懂磨削工藝,要懂電氣聯調,還要懂機器人,這是一個綜合化和高端化的技能要求。
因此,雖然目前企業對智能制造方面的技能人才需求很大,但是勞動力市場上具有相關經驗和技能的專業技術工人非常匱乏,有研究指出,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裝機容量已經達到約26萬臺,但當年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的高職畢業生只有165人,工業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與人才緊缺已經形成了一對突出的矛盾。一位在機器人供應商工作十年的工程師說,“我給工人培訓時明確跟他們講,學會自動化編程,一萬好幾一個月沒問題。這樣的人緊缺,(企業間)基本上都是互相挖角。”總體來看,根據工信部、教育部和人社部的預測,高檔數控跟工業機器人的人才需求缺口到2020年會達到300萬,而到2025年會去到450萬。
然而,由于受到戶籍、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以及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等因素的影響,無論是本地農民工,還是外出農民工,都非常欠缺培訓機會,他們屬于我國職業技能培訓的弱勢群體。有調查顯示,大多數農民工的職業技能都不是從專門學校或是職業培訓中學得的,而是自己在勞動中獲得的,主要獲得方式有“本人自學,邊學邊干”(29.9%),“自己拜師傅學習”(24.6%),“通過親戚,朋友或老鄉教的”(14.5%),即近70%的農民工是通過這些非正規的培訓方式獲得技能的,而通過企業/單位、學校、社會團體或政府組織的正規培訓獲得職業技能的總計比例僅達31%。當前“機器換人”潮流催生了新的人才缺口,企業越來越需要能夠操作新型機器設備及管理自動化生產線的技能工人,這就為被流水線“去技能化”的農民工的“再技能化”提供了契機。
案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技能形成
工業機器人是一種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既可以接受操作人員的直接指揮,也可以按照預先編排的程序運行,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進行特定的軌跡運動來實現各種功能。因為易用性和穩定性的不斷提升,近年來工業機器人日益成為我國裝備制造業升級的重點研發和突破的領域,其應用范圍也從傳統的汽車業快速向電子電氣、食品加工、包裝印刷、倉儲物流、橡膠化工和新能源電池等領域延伸,當前,工業機器人可在搬運、分揀、點膠、焊接、噴涂、沖壓壓鑄、裝配等具有重復性、過勞性和危險性的工序上實現對工人的替代。
由于工業機器人屬于新興領域,專業化及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因此技能工人十分缺乏。根據工信部的的發展規劃,到2020年,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將達到100萬臺,大概需要20萬工業機器人應用相關從業人員,由此可見,工業機器人行業技能工人的需求巨大,但是從供給側來看,技能工人的培養培訓數量遠達不到實際所需,技能短缺嚴重。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的調研數據表明,企業現有的工業機器人技術人才中,依靠企業自身力量培養提高的占12.3%,而直接從學校招收的學生占45.1%,從社會招聘的員工占42.6%,從技能形成體系的角度看,這反映出當前工業機器人行業技能工人培養培訓多元化的的格局。對此,筆者2018年1月-3月在廣州、東莞、佛山和韶關等地進行深入調研,總結出工業機器人行業技能形成的三種主要途徑,即企業內部培訓、職業技術學校教育和商業性培訓機構。
在我國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產業結構升級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必由之路,但是產業結構升級正面臨著技能工人短缺的挑戰,對此需要大力推進和改善產業工人的技能形成體系建設,尤其是幫助支持農民工實現“再技能化”,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作為我國技能形成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教育、培養和提升產業工人技術技能水平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