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全國70個機場覆蓋人臉識別技術 行業需求增長空間大

時間:2018-10-1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人臉識別技術是通過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并依據這些信息,進一步提取每個人臉中所蘊涵的身份特征,并將其與已知的人臉進行對比,從而識別每個人臉的身份。人臉識別實際包括構建人臉識別系統的一系列相關技術,例如人臉圖像采集、人臉定位、人臉識別預處理、身份確認以及身份查找等。

【中國傳動網 行業動態】 兩秒內完成人證比對,人臉識別助力機場安檢準確性更高更便捷

人臉識別技術是通過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并依據這些信息,進一步提取每個人臉中所蘊涵的身份特征,并將其與已知的人臉進行對比,從而識別每個人臉的身份。人臉識別實際包括構建人臉識別系統的一系列相關技術,例如人臉圖像采集、人臉定位、人臉識別預處理、身份確認以及身份查找等。

目前人臉識別技術主要應用于三大范圍;1)實名制驗證,證明人與系統證件信息是否統一;2)進行身份判斷,即判斷某個人是否為特定群體中的一員,用于人員出入管理和城市安防等,有利于治安維護;3)是用戶意愿確認,確保是真人在操作業務,進而做賬戶許可授權,涉及資產類行業運用較多。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不斷提升,人臉識別的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擴展中,為各個場合的身份識別提供了便利。中科院啟動實施“弘光專項”之“機場安檢智能識別系統”項目便是人臉識別在機場安檢中的具體應用案例。

該項目意在滿足民航“創新安檢模式、優化安檢流程,積極利用先進技術,加強對重點人、重點物品的檢查,提高安檢準確率和效率”的要求。項目僅僅啟動一年,目前已經取得積極成效。據其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8年8月,研究院研發的民航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已累計示范應用于國內70個機場(全國共218個機場)的618條旅客安檢通道,覆蓋全國80%以上的大型重點機場,大型重點機場指的是年旅客吞吐量30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

據介紹,該系統的應用使得人們可以在兩秒內完成人證比對,就算是抓拍到側臉也能夠準確配對,十分便捷。

該系統的實際應用效果十分顯著。據介紹,民航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的使用,有效減少了機場安檢中的違規使用身份證件過檢行為。在重慶江北機場,2017年全年通過使用民航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共查獲233起企圖持用他人證件乘機事件。廈門高崎機場啟用民航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6天內連續查獲9宗企圖持用他人證件乘機事件。

除了民航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外,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還研發了人臉識別安檢全流程通關、動態布控、重點區域人車管控等10多個人工智能核心系統。如民航全流程通關系統,旅客僅需在安檢時出示一次身份證,之后直到登機就可以一直“刷臉”通關;動態布控系統憑借旅客的一張照片,就可以在整個機場查詢該名旅客的移動軌跡。

我國民航仍處于快速發展通道,人臉識別需求增長空間大

相關研究表明顯示,全球生物識別市場規模由2009年的34.22億美元上升至2016年的127.13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1.50%。其中,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占比由2009年的11.4%增長到2016年的市場規模20.87%,占比持續增高。2017年全球人臉識別的市場規模在32億美元左右,據測算到2022年的市場規模將在76億美元左右,未來仍具有較大增長空間。

就機場安檢這領域而言,我國人臉識別在該領域的應用仍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首先,我國民航仍處于快速發展通道。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民航客運量達到了55156.8萬人次,2018年前8個月的客運量為40691.71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1%。從2018年各個月度的增長情況來看,2018年1-8月的當月客運量均高于去年同期。

其次,民航事業的快速發展勢必對民航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民航機場的安檢和驗票流程大多屬于人工驗票,僅僅對乘客的機票信息和護照信息等信息進行人工驗證和處理,屬于“對票”管理的范疇,而不能有效的對乘客的身份進行確認,做到“驗人”管理。可以看到這種驗票方式,導致驗票的結果主要依賴于檢驗員工的工作態度和細心程度。因此這種只“驗票”不“驗人”的方式,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和漏洞。此前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小孩逃票事件以及馬航的冒用護照登機事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在辦理正常安檢登機手續的同時對乘客的人臉特征信息進行采集、分析、處理,一方面與黑名單進行對比檢索,布控特定人群,有效地確認乘客的身份,防止受控人員登機,有力配合治安、反恐和追逃行動,確保航空安全;同時可自動驗證護照與持證人是否“人證合一”,輔助人工驗證,避免人工驗證的疲勞和疏忽,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對人票對應關系進行驗證,杜絕換票冒充現象。從而通過高科技手段大幅度提高民航機場安檢工作的安全性,保障機場安全防患于未然。

由于目前人臉識別技術仍有待完善,人臉識別的應用場景仍有待深化擴展。目前,機場安檢這一單一應用場景對于人臉識別技術的需求尚未得到滿足,仍有68%的機場尚未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輔助安檢。已應用人臉識別的機場應用深度和廣度也有待進一步提升。毋庸置疑的是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不斷提升,未來人臉識別技術將被廣泛運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人臉識別技術未來仍存在較大的市場增長空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