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解析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現狀

時間:2018-07-2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近日,《華爾街日報》撰文解析了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現狀。歸功于國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的大力支持,目前中國擁有487家電動汽車制造商,而且大多數都是新創立的。但由于競爭企業數量眾多,供應過剩似乎不可避免。

【解析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現狀】近日,《華爾街日報》撰文解析了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現狀。歸功于國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的大力支持,目前中國擁有487家電動汽車制造商,而且大多數都是新創立的。但由于競爭企業數量眾多,供應過剩似乎不可避免。這是一個擁擠的行業,但未來幾年究竟有多少公司能夠存活?

中國銅陵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采礦城市。兩年前,銅陵政府為一家初創公司提供了價值5.35億美元的土地和資金,用于建設一家電動汽車工廠。在此之前,他們對電動汽車幾乎一無所知。

這家公司名為智車優行(SingulatoMotors),由一群技術專業人士創立,CEO兼聯合創始人沈海寅曾擔任互聯網安全公司副總裁,他以前從未經營過一家汽車公司。

由于中國政府對電動汽車技術的支持以及地方政府的熱切響應,智車優行這樣的創業公司正在中國各地涌現。《中國制造2025》計劃于三年前啟動,旨在促進電動汽車等10個行業的“國內主導地位和全球競爭力”。

根據最新的官方統計,目前中國擁有487家電動汽車制造商,而且大多數都是新創立的。今年6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及中國建設銀行宣布啟動470億美元新基金用于電動汽車等高科技產業。地區政府也致力于設立類似基金。過去五年,政府對電動汽車銷售的直接補貼共達150億美元。

沈海寅估計,未來五年內,目前的電動汽車創業公司僅有10%能夠存活下來。一些汽車分析師認為這一比例僅約為1%。

“這個行業投入了大量資金,”瑞銀集體(UBS)分析師保羅·貢(PaulGong)表示,“很多都會被浪費掉。”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斯科特·肯尼迪(ScottKennedy)指出,受到政府補貼前景的誘惑,許多公司得出的結論是“即使從未讓一輛電動汽車上車,只要放手一試并獲得政府支持就能以一種合理的商業模式運營。當國家和地方政府決定要讓失敗企業破產還是勉強維持時,真相就會到來。”

負責監管汽車業的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拒絕發表評論。

即使是成功實現量產的電動汽車初創公司還需與成熟的國內外汽車制造商展開競爭。中國政府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的生產配額及銷量配額,要求所有在中國運營的汽車制造商必須在2019年之前達成。

特斯拉最近簽署了一項在上海建立首家海外工廠的協議,該項目規劃年生產50萬輛純電動汽車。

中國爭取技術優勢的部分原因在于與美國的貿易爭端不斷升級。今年3月,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Lighthizer)針對《中國制造2025》表示,中國的巨額投資以及力爭技術轉讓的嘗試會威脅到外國公司。

去年,中國市場售出了大約77.7萬輛電動汽車,幾乎占全球汽車銷量的一半。但由于有如此多的電動汽車公司加入競爭,供應過剩似乎不可避免。

研究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Dragonomics)駐香港的技術分析師王丹(DanWang)指出,“中國希望成為一個高科技強國并趕上技術前沿,代價之一可能是產能過剩。”

王丹說,《中國制造2025》正引發了中國過去在鋼鐵和造船等重工業中遇到的新一輪產能過剩問題。

他說,“這可能是中國愿意承擔的代價。”

沈海寅說,智車優行從私人投資者籌集了大約12億美元,因此資金相對較為充足,因此經過努力有望成為幸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創業公司之一。

沈海寅表示,在工廠建址上,他最終選擇了安徽省銅陵。這是一個擁有75萬人口的城市。當時至少20個其他城市和省份參與競標。

他說,“我們并未聯系地方政府,是地方政府來找我們。”

與中國數百座城市一樣,銅陵正在努力提升經濟,擺脫傳統的重工業。

銅陵投資局主任劉怡表示,“汽車制造業反映了一個城市的實力。我認為我們不必擔心產能過剩的問題。”

中國擁有100多家傳統汽車制造商,其中大多數沒有盈利,依靠當地政府的補貼勉強維持。

在首次會面沈海寅之前,為了了解這項技術,劉主任仔細閱讀了有關電動汽車的書籍。她表示,與智車優行團隊見面時,一切很明了:他們的電動汽車概念很容易個性化,就像智能手機一樣,聽起來很有勝算。他們很快簽署了協議。

雙方都承認在這個擁擠行業中的競爭風險,但也強調了收益的潛力。據悉,銅陵本可以把這筆錢用來新建一段高速公路。不過,銅陵還是選擇了押注電動汽車這個未來戰略產業。

iS6運動型多功能車是智車優行的首款汽車,售價約為4.3萬美元,今年晚些時候將亮相展廳。智車優行希望,到2020年,這款汽車的銷量達到6萬輛。

“我們需要抓住機會,”劉主任表示,“如果銅陵沒有抓住機會,安徽的其他城市肯定也會爭取。”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