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缺席北京國際汽車展,中國汽車真能進入“侵略時代”嗎?】4月25日,再過幾天,全球各地的客人就會飛往北京,欣賞幾千款新車,有的來自中國企業,有的來自國外汽車制造商。不過今年的展會有一要點值得注意:科技公司缺席。
本來嘛,科技企業應該去的是科技展。比如2018年亞洲CES展會,該展會定于6月在上海舉行,據說CES汽車參展商的數量增加了50%,現代汽車、一汽集團(ChinaFirstAutomotiveWorks)加入。在即將召開的北京國際汽車展上,互聯網企業倒是有點冷靜,居然沒有參與。
北京國際汽車展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是因為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乘用車市場,在消費市場變得越來越有影響力。北京國際汽車展已經取代東京汽車展,成為亞洲最重要的行業盛會。
從北京國際汽車展說起
日本三大汽車制造商(豐田、本田和日產)一般會在1月的底特律汽車展上發布重要產品,在拉斯維加斯CES展會(比底特律展會早一周)展示先進技術。
上海預致汽車咨詢有限公司(AutoforesightShanghaiCo)董事總經理張豫(YaleZhang)認為:“在汽車制造商現在展示的技術中,駕駛功能和安全已經不再重要。不需要司機,將事故數量降到零,這才是重點。汽車車身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大腦’。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擁有大量數據,可以訓練大腦,讓它驅動更智能的汽車。”
有些電動汽車創業公司準備在未來幾年推出新車,但是很可惜,連它們也缺席北京汽車展。例如小鵬(Xpeng),它準備參加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也在北京舉行。還有車和家(CHJAuto),它與滴滴簽署合作協議,一起開發汽車,車和家也沒有參加展會。
許多人認為,技術將會改變每一個行業,在這種預期的推動下,汽車行業發生巨變,科技公司的市值節節高升,老牌工業企業停滯不前。例如豐田、大眾、通用汽車,巔峰時期,它們分別是日本、德國和美國制造的象征,現在它們的市值只有3700億美元,中國BAT的市值之和就達到1萬億美元。然而在上個季度,BAT的利潤和不到三大汽車巨頭的三分之一。
張豫認為,大多汽車制造商會淪為貼牌制造商,也就是說它們不會貼上自己的品牌,也不會銷售營銷,未來只是成為聯網無人駕駛汽車的生產廠。盡管如此,這種未來要20-30年才會出現,中間有一個時間窗,大型汽車制造商可以團結起來,開發智能汽車和無人駕駛汽車。
蔚來資本合伙人ZhuLan認為,未來,科技公司與汽車創業公司將會與傳統汽車巨頭分享舞臺,汽車市場將會因為電動化、連接、自動化重塑。
ZhuLan還說:“在未來10年里,汽車產業將會成為變化最為劇烈的行業之一。和移動產業經歷的變化差不多。就像智能手機將會統治移動市場一樣,在未來10年的時間里,智能汽車也會統治整個行業。”
百度正在開發Apollo無人駕駛平臺。不久前,百度在北京宣布說,它準備設立一個汽車安全實驗室,當時它還展示了Apollo2.5平臺。
百度副總裁、智能駕駛集團總經理李振宇(LiZhenyu)說:“未來汽車依賴于硬件與軟件的融合,即使是硬件,也不再是傳統的硬件,比如引擎、方向盤,它們也會與傳感器有更大關聯。”
不過一名行業老兵提醒說,不要太早斷言傳統汽車制造商的死亡。
卡洛斯-戈恩(CarlosGhosn)曾經逆轉雷諾和日產,現在他正在領導三菱汽車轉型。戈恩認為,技術公司只是擔任補充角色,并不是競爭對手。戈恩還認為,技術公司帶來的威脅被媒體夸大了,因為媒體認為什么是新的,什么就是激動人心的。戈恩也不會參加北京國際汽車展。
戈恩在香港接受采訪時說:“新時代仍然會是一樣的,有許多科技公司會帶來新技術,它們對汽車來說很實用。在科技公司與汽車公司之間會有更多合作。”
中國汽車的機會
吉利汽車掌門人李書福有一個宏大的計劃:在西歐生產中國品牌汽車,并在西歐銷售,之前還沒有中國企業這樣做過,未來還想在美國銷售。
全球汽車被美國、德國、日本左右,中國想加入進去,成為“四巨頭”之一。
李書福說:“我希望全世界都能聽到吉利及其它中國汽車的聲音。吉利的夢想就是變在一家全球化企業。為了達到目標,我們必須走出中國。”
有這種想法的不只是李書福,至少有3家中國汽車制造商和3家中國創業公司有同樣的夢想,包括SFMotors、蔚來和拜騰,它們都想在美國銷售汽車,最快明年開始。比亞迪在加州生產電動巴士,百度與微軟、TomTom、Nvidia合作開發自動駕駛平臺,北京TuSimple在亞利桑那測試無人駕駛設備。
近20年來,外國汽車制造商如果想進入中國市場,必須與中國企業合資,各占50%的股份。這一政策可能會改變,對外國汽車公司的限制可能會放寬,進而刺激外企積極投資中國,比如大眾、福特,特斯拉也可能會在中國加大投入。在外國企業的進攻下,有些中國企業擔心會在中國丟失市場,它們很想闖進國外市場。
BMIResearch汽車研究主管Anna-MarieBaisden認為:“現在這些企業的站位比以前更好了,它們與國際制造商合作很多年,已經變得更成熟了。”
事實上,中國智能手機也曾發生過同樣的轉變。中國利用轉型統治了制造產業,將芬蘭、瑞典、美國、日本、德國制造商打得慘敗。
京東全球汽車業務副總裁DougBetts說:“中國汽車制造商想跨過障礙,但是它們還要補什么課呢?有什么理由購買它們的汽車呢?”
通用汽車退休副董事長BobLutz認為,中國汽車可能會與日本、韓國汽車斗得更激烈。許多美國人也會購買亞洲汽車。Lutz說:“如果中國企業進入,可能無法與韓國日本汽車競爭。中國企業可能要從其它亞洲品牌的手中爭奪份額,因為那里的汽車會有更多的亞洲特色。中國企業難以獲得很大的份額。”
難道就真的沒有出路嗎?不是的。不要忘了,幾十年前,現代汽車還因為引擎和面板不行而受到打擊。現在它已經成為世界五大汽車制造商之一,去年在美國銷售125萬輛汽車。它還在亞洲阿拉巴馬、喬治亞州設了工廠。
大眾前CEOMatthiasMueller認為:“中國的競爭力很強。1989年,我第一次訪問中國,自那之后中國的發展簡直日新月異。”
中國汽車制造商不是沒有努力過,失敗之后,中國企業開始收購,以此進軍全球市場。
對于汽車來說,軟件與電子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不想落后。百度劉振宇說:“通過合作,我們可以憑借無人駕駛汽車在美國市場參與競爭。如果制定出色的開發計劃,任何人都有獲勝的機會。”
百度與騰訊都參與競爭,與Alphabet旗下Waymo、Uber及其它大型汽車制造商競爭,目標是在2021年之前推廣無人駕駛技術。
想造車,離不開電池。中國企業在原材料獲取方面有優勢,比如鈷和鋰。不要忘了,全球精制鈷有60%來自中國。
在過去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西方人控制汽車市場,為什么?因為內燃機引擎就是它們開發的。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HuXingdou)認為,隨著電動機的到來,這一優勢將會喪失。他說:“新能源汽車可以將中國變成全球汽車市場的領導者。現在中國和世界其它地區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比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