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國產機器人價格政策利好遭遇挑戰 性價比不再

時間:2018-02-2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中國已成為工業機器人密度全球增速最快的國家,但在快速發展下,國內機器人產業鏈的生態如今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在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北京八分鐘”中,由國產機器人公司新松負責研發的24臺移動機器人“冰屏”讓人驚艷。

中國已成為工業機器人密度全球增速最快的國家,但在快速發展下,國內機器人產業鏈的生態如今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政策利好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于2018年2月在德國法蘭克福發布的最新報告,全球制造行業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已達到74臺/萬人(每萬名工人使用工業機器人數量)。其中,亞洲作為近幾年全球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機器人裝機量的增速在全球也排在首位。2010年~2016年期間,亞洲機器人密度的年均增長率為9%,美洲為7%,歐洲為5%。

在最新數據統計中,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位于全球排名第23名。在2020年之前,中國計劃躋身全球自動化程度前十的國家,在產業政策《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規劃到2020年實現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150(每萬人勞動力使用150臺機器人)以上,到2020年之前國產工業機器人年銷量達到10萬臺,其中六軸及以上工業機器人年產量超過5萬臺。這也利好中國機器人企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發展。

國內機器人企業也在政策利好之下獲益頗豐。新時達(9.120,0.03,0.33%)(002527.SZ)、新松(300024.SZ)、埃斯頓(10.040,0.37,3.83%)(002747.SZ)、拓斯達(60.780,0.55,0.91%)(300607.SZ)為代表的四家國產機器人廠商發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上述企業平均營收增幅達到了54.75%。其中,新時達營業收入25.8億元,新松營業收入16.77億元,埃斯頓和拓斯達營業收入也分別達到了6.65億元和5.08億元。而新松2017年全年歸屬凈利潤可以達到4.313億元至5.135億元。

雖然業績亮眼,不過中國機器人企業的短板依然明顯。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在工業機器人產業全球重要專利申請人中,日本的安川電機公司和發那科公司分別以5823項和4512項專利申請位居全球前兩位,三星、日立、本田、索尼、庫卡、西門子等公司緊隨其后。

在前十五位全球重要專利申請人中,日本企業占據了11席,在專利技術方面的競爭優勢明顯。而在全球相關專利申請量Top15的排名中,中國國內專利申請人無一上榜,中國國內機器人企業與國際巨頭之間仍存差距。

工信部統計的數據顯示,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已逾800家,其中超過200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低、總體規模小。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國的機器人產業基礎還比較薄弱,特別是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缺乏,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

因此,雖然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速度迅猛,但在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看來,國內機器人企業仍然前路漫漫。他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巨大的市場卻并未孕育出中國自有的可與工業機器人領域“四大家族”(發那科、安川、abb和庫卡)比拼的機器人企業。據悉,“四大家族”的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60%。

性價比不再

國內機器人企業早前強調的自身的優勢更多還是從“性價比”的角度來考慮。

雙環傳動(8.720,0.16,1.87%)機械研究院院長張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考慮到進口關稅、運輸以及生產等成本,該研究院生產的減速機價格相較于國外進口的大概可以減少20%~30%。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機器人企業高管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目前,大部分國產機器人企業仍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靠“性價比”而非核心技術來打開市場,處于產業鏈較低端的現狀。

但是,這種靠價格優勢占領產業鏈低端的生態如今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在核心技術尚未趕上“四大家族”的同時,快速下降的機器人制造成本也正在威脅著中國機器人企業之前的立足之道。據了解,工業機器人在10年前銷售均價在50萬/臺左右,現在價格是四大家族機器人售價在15萬~20萬/臺,埃夫特、埃斯頓等國產機器人價格略低于四大家族,經濟型的純國產機器人終端銷售均價約8萬/臺。有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隨著減速機等零部件國產化,工業機器人均價估計會降到5萬/臺以內。

隨著機器人的售價降低,國外的機器人企業將會同時擁有技術和價格雙優勢。日本是當前全球最主要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國,機器人“四大家族”中就有2家為日本企業(發那科、安川電機)。對于日本來說,該國國內機器人市場多少有些飽和。然而隨著全球機器人市場需求量的增長,日本機器人企業有充足的動力和意愿加大其在全球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安川電機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西川清吾對記者表示。在2016年,日本機器人生產能力達到15.3萬臺,創下歷史最高水平,在全球機器人供應中達到52%的市場份額。

事實上,近幾年這些國際機器人巨頭紛紛搶灘中國機器人市場,投資生產基地,競爭日趨激烈。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ABB已把全球機器人事業總部以及兩大生產基地之一放在了上海。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