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機器人遭受質疑,"智造"之光熠熠生輝

時間:2018-02-0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虛擬經濟的泡沫和風險往往引發大規模經濟動蕩,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認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

虛擬經濟的泡沫和風險往往引發大規模經濟動蕩,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認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比如,德國將工業4.0作為國家戰略,構建基于信息物理系統(CPS)的新型制造體系;美國提出《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大力推動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產業變革。歐美國家“再工業化”不是簡單地回歸傳統制造領域,而是致力于制造中高端、高附加值的產品,旨在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同一時期,由于人力成本上升和資源環境制約,我國低端制造業正轉移至其他發展中國家,面臨發達國家高端制造業的“阻截”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制造業“追趕”的“雙向擠壓”嚴峻局面。如何破局?

(圖片來源:互聯網)

“智造”讓實體經濟更健康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也是大多數技術創新的產業載體,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2017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為了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我國2015年發布了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提出“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近3年來,“中國制造2025”順利實施,配套政策措施陸續推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啟動創建;工信部出臺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智能制造工程大力推進,完成202個綜合標準化和新模式應用項目立項;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兩化融合國際標準成功立項;制造業骨干企業“雙創”平臺普及率接近70%;融合技術協同創新活躍,支持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IPv6研發應用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深度融合,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在典型行業不斷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復制推廣的智能制造新模式。2017年,隨著研發投入持續快速增長,我國先進制造業產業結構正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打造了航天、超算、新能源等多張“中國名片”。更可喜的是,一些先進制造業集群正在崛起,中關村科技園、貴陽大數據產業集群、武漢光電信息產業集群、杭州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及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分別成為“中國硅谷”“中國數谷”“中國光谷”“中國軟件名城”。從空間布局看,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東部地區已經具備了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良好基礎。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智能制造產業產值達到1.5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產值將達到3萬億元。

智能產品滿足美好生活需要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個性化定制產品的需求量也在迅速攀升。而要做到“以需定產”,不僅要充分了解消費者需求,還要進行智能化的生產流程再造。

青島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酷特”,原青島紅領)是“以需定產”的成功實踐者。酷特2003年起開啟了服裝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探索與企業轉型升級之路,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打造出了以工業化的效率和成本開展大規模定制個性化產品的智能制造系統,創建了數據驅動的智能工廠,以及數據驅動的生產模式和端到端供應鏈生態體系。酷特將信息技術、網絡技術、3D打印等科技手段應用到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酷特C2M平臺”集成了客戶訂單提交、產品設計、協同制造、采購供應、營銷物流、售后服務等多項功能,通過客戶端數據驅動全價值鏈的運營體系,將消費者、供應商、商業伙伴置于一個平臺上,實現全球實時響應和高效協同,真正將信息化深度融入到工業化全流程,打造了“完全以需求數據驅動的智能制造體系”。目前,酷特已融合超過200萬名客戶的數據,建立了40萬種以上的基本版型,在線提供智能設計、自動排產等服務,使設計成本下降了40%,生產原材料庫存減少了60%,制成品實現“零”庫存,生產成本省去了中間商所占30%左右的價格空間,使定制服裝價格降為傳統定制平均價格水平的20%~50%。自2013年以來,酷特服裝定制板塊生產周期由20天以上縮短為7天,其收入和利潤連續5年實現翻倍增長。

人工智能在工業領域將深入應用,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的智能產品。工信部2017年12月印發的《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指出,積極培育人工智能創新產品和服務,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產業化;深入實施智能制造,鼓勵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在工業領域各環節的探索應用,支持重點領域算法突破與應用創新,系統提升制造裝備、制造過程、行業應用的智能化水平。到2020年,智能制造深化發展,復雜環境識別、新型人機交互等人工智能技術在關鍵技術裝備中加快集成應用,智能化生產、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預測性維護等新模式的應用水平明顯提升;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進一步深化,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相信隨著智能制造的深入推進,將有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生產更多優質的智能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智能機器人的是與非

智能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最熱門的應用之一,目前已應用于制造、能源、環保、醫療等行業。在工業領域,機器人廣泛應用于精益制造、產品質量檢測、機器維修預測等領域,在提高精度、提升效率、降低能耗、避免故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價值凸顯。美國通用電氣(GE)的子公司AvitasSystem利用機器人和無人機自動檢查管道、輸電線、交通系統等基礎設施,并借助英偉達(Nvidia)的機器學習技術指導檢查程序,可以自動識別所收集數據中的異?,F象;通過輪式機器人、水下機器人拍攝圖片信息,用于檢查煉油廠、燃氣管道、冷卻塔設備。通用電氣用于檢測飛機引擎的微型機器人,只有火柴盒般大小,它借助計算機視覺和其他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在緩慢移動的風扇葉片上行駛來尋找飛機發動機內的裂紋,從而更容易地預測機器何時需要維修。

智能工廠的建設如火如荼,西門子、博世、歐姆龍、施耐德、羅克韋爾等國外制造企業,以及美的、富士康、格力、華為等國內制造企業紛紛投入其中。位于西門子北京中心的工業4.0創新實驗室將軟件技術和第三方制造與檢測硬件設施相融合,以數字化方式實現管理流程規劃、產品設計與仿真、生產線仿真、虛擬調試、機器人控制、數字化質量控制等,并通過遠程協作實現生產制造流程的無縫銜接。借助物聯網大數據和機器人,富士康已經有幾座智能工廠實現了“關燈”生產。但“無人工廠”的出現引發熱議,一種聲音認為,“機器換人”對生產效率提升的貢獻很大,另外還有很多人認為由此引發的工人失業問題和社會問題不可避免。針鋒相對的兩種聲音,還將長久地爭辯下去。

“人”紅是非多。機器人遭受的質疑,除了“機器換人”導致失業帶來的社會問題,還包括機器人帶來的安全問題,機器人成為殺人工具或戰爭工具的問題,以及機器人一旦擁有超越人類智慧之后可能會控制甚至毀滅人類的問題,等等。英國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此前曾發出警告稱,人工智能可能終結人類。

應當說,任何一項新技術在發展初期都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常會引發猜測、擔憂甚至反對的浪潮。對于高科技的“副作用”,我們應當在深入學習和理解的基礎上理性看待。對于人工智能帶來的產業變革機遇,我們應當趁勢而上、順勢而為,讓人工智能更好地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服務。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