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人臉識別成2018發展趨勢,國產廠商人臉識別的應用從2D走向3D還要多久?

時間:2018-01-3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人臉識別在作為風向標的蘋果上一經使用,就迅速帶熱了整個市場,隨后,vivo、錘子、OPPO等廠商的全面屏新機都相繼采用了人臉識別解鎖,人臉識別可以說是再度火了起來。

2017年全面屏手機潮流盛行,從下半年開始,多家手機廠商的多款全面屏手機相繼發布,全年滲透率達8%。行至今年,全面屏將全面開啟,滲透將進一步加快,預計滲透率將達到30%。

全面屏手機的爆發讓人臉識別悄然走熱。

眾所周知,全面屏手機與指紋識別區域沖突,不少廠商都選擇將指紋識別后置,但是為確保用戶正面識別的體驗,部分廠商也在尋求正面的解鎖方式,而人臉識別應勢爆發。

人臉識別在作為風向標的蘋果上一經使用,就迅速帶熱了整個市場,隨后,vivo、錘子、OPPO等廠商的全面屏新機都相繼采用了人臉識別解鎖,人臉識別可以說是再度火了起來。

全面屏助力人臉識別成2018發展趨勢

人臉識別在手機上的應用,蘋果并非第一人,但在全面屏趨勢下卻是蘋果帶動了人臉識別在手機上的真正應用。iPhoneX使用FaceID替代指紋解鎖功能,并利用紅外攝像頭解決了解鎖時的光照問題,被視為蘋果公司順應潮流的一項革新舉措。

在蘋果之后,國產廠商不少新機也搭載了人臉識別,今年預計還將有更多新機采用人臉識別。正如一業內人士所說,在今年的智能手機上,受益于全面屏及蘋果的應用,搭載人臉識別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有數據顯示,全球人臉識別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7年的40.5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77.6億美元,這期間的復合年增長率可達13.9%。

巨大的發展空間讓不少廠商都在積極布局人臉識別,讓原本固守指紋識別領域的廠商也開始打起主意來。筆者獲悉,不僅指紋芯片廠商在轉型研發人臉識別,指紋模組廠商也在積極開發人臉識別感測技術,意圖憑借此前積累的客戶資源,搶先進入人臉識別領域。

此外,在2018年的全面屏市場,與人臉識別競爭的技術還有屏下指紋。其實總體看來,人臉識別仍然要在正面屏幕留下一定的空間,但屏下指紋完全不占用正面顯示區域,使全面屏手機可實現真正的全屏顯示,從這點來看,屏下指紋的應用較為優越。

但目前雖然部分廠商也在積極研發適用于全面屏的屏下指紋識別,但是能大規模應用的廠商并不多,同時,自身研發的成本與屏幕資源的適配性讓屏下指紋價格居高,屏下指紋在今年應用仍有限。

與之對比,人臉識別優勢立顯。人臉識別的應用已有蘋果的成功示范,而且部分國產廠商也已或即將開始應用,具有先發優勢和品牌效益。人臉識別預計在今年將成為大部分品牌機型識別方式的主流選擇。

此外,與人臉識別同時存在的還有電容式指紋識別。國產廠商采用的人臉識別普遍是2D,與蘋果的3D人臉識別不可同日而語,其識別效果及安全性并沒有達到一定級別,因此,國產手機廠商在采用人臉識別時都還保留了指紋識別。

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的多生物識別的應用模式仍將延續到今年。那國產手機廠商何時才能真正用上3D人臉識別?

國產廠商人臉識別的應用從2D走向3D還要多久?

此前,人臉識別技術僅限于2D識別,但由于2D人臉識別容易受到姿態、光照、表情等因素影響,識別率不夠理想,因此3D人臉識別應運而生。相比較而言,3D人臉識別技術不僅識別率高,且在使用方便性上也遠遠高于2D人臉識別。

隨著三維測量技術的發展,基于3D的人臉識別算法能夠彌補2D投影造成有效識別信息丟失的問題,對于人臉旋轉、遮擋、極度相似的傳統難點具有很好的解決方式,也逐漸成為人臉識別技術的另一重要發展路線。

國產手機廠商也早已看見人臉識別在手機上的應用前景,因而加快了手機人臉識別的研發進度,但是跟蘋果自主研發的方式不同,目前國產手機基本采用硬件改良+第三方人臉識別解決方案的合作形式。該形式具備人臉識別的手機在中國的生產更加產業化、鏈條化,這也預示著搭載人臉識別技術的全面屏手機會快速普及開來。

但是與蘋果iPhoneX的FACEID相比,安卓廠商手機上的人臉識別幾乎都是2D識別方案,這意味著這些手機在硬件配置上還是基于傳統的攝像頭硬件技術和配置,跟iPhoneX搭載的3D結構光深度相機有著本質的差距,這也就是很多手機在宣傳的時候主要停留在解鎖層面的原因,而蘋果卻大膽地把人臉識別技術從解鎖安全級到金融支付安全級一步到位。

蘋果基于多年研發,使3D人臉識別得以成功應用,但是中國廠商優勢在于人臉識別逐漸走向產業化布局,發展較快。其中,臺系廠商發展較為領先。

如臺積電、精材、奇景、穩懋與同欣等臺系廠商在3D感測領域耕耘多年,奇景更是已經在2017下半年就已順應3D感測潮流推出SLiMTM(結構光技術)整體方案,甚至還加大投資并規劃了2017年底或2018年初就能完工的8吋玻璃WLO產線。

但就應用時間來看,國內手機3D人臉識別可能還落后蘋果2.5年。據一業內人士透露,3D人臉識別產業鏈上的部分工藝并不成熟,其規模化應用可能得等到明年。

綜上而言,人臉識別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并且應用領域也由手機拓展到更廣泛的市場,人臉識別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3D人臉識別仍是未來研發的主流技術之一,而且隨著未來3D人臉庫的完善以及設備成本的降低,3D人臉識別也有望得到快速普及。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